那些年,我一边到各地演讲积累经验,一边赚钱养活自己,我参过军,做过律师、记者、编辑和牧师。庆幸的是,50年的时间里我自己需要花的钱很少。36年以前,我开始把自己的所有收入都用来做慈善事业。如果说到了我这把年纪已经有资格写自传的话,那么可写的或许只有一点,那就是不会被人说成是自私的家伙了。我还会在后面加上这样两句话:好几年我都只在讲《钻石就在你家后院》,每年大概200多次,每场收入平均150美元。
后来,詹姆斯·雷德帕斯先生创立了史上第一个演讲协会,为我成为职业演讲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雷德帕斯先生是《约翰·布朗哈珀斯渡口起义》一书的作者。父亲与布朗先生是多年至交,我得以在外出度假的空当来到演讲协会卖布朗先生的书。我与雷德帕斯先生一直联系,直到他去世。再后来,在查尔斯·H·泰勒将军的引荐下,我来到《波士顿每日旅行家》做了一段时间记者。在这里,我要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朋友们,你们的慷慨相助,我至今不能忘怀。尤其是泰勒将军,是你向雷德帕斯先生推荐我,说“在大人物的光芒无法照到小城镇的时候,他可以来填补空当。”
雷德帕斯演讲者协会可以说是群英荟萃!亨利·沃德·比彻、约翰·B·高夫、参议员查尔斯·萨姆纳、西欧多尔·蒂尔顿、温德尔·菲利普斯、玛丽·A·利弗莫尔夫人、贝亚德·泰勒、鲁道夫·沃尔多·艾默生等同时代最出色的牧师、音乐家、作家都位列其中。大师级人物如霍尔姆斯博士、约翰·惠蒂尔、亨利·W·朗费罗、约翰·洛斯鲁普·莫特利、乔治·威廉·柯蒂斯,伯恩赛德将军也时常作为演讲嘉宾出现,且分文不取。当我的名字和这些大师的名字同时出现时,我简直羞愧难当,心想他们一定在背后嘲笑我。后来,我接到贝亚德·泰勒先生从《论坛报》办公室给我写来的信,他在信中说,“很高兴看到你的成长”。我这才觉得似乎可以喘口气。马萨诸塞州州长克莱夫林专程给我寄来贺信,本杰明·F·巴特勒将军更是鼓励我要“坚持下去”,并且叮嘱我要做个好律师。
演讲是一项神圣的使命与职责,我从未想过在台上哗众取宠。多年来,要将福音传播得更远、履行上帝“赐予我的使命”这样的精神一直在支撑着我,否则,我早就半途而废了。我对英美两地讲台的依恋在我1879年正式入教之前就已十分深厚了,以至于我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如此惠及人民的伟大事业。
成功的演讲者都有着相似的经历。这是一条不平坦的路,而且充满了艰辛,你常常要住在条件简陋的宾馆,遭遇各种火车晚点,在寒风刺骨的大厅等待,之后才能进入温暖的讲堂,见到热情相迎的主办方。虽然舟车劳顿,常常睡眠不足,但那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只要见到台下一张张热切的脸庞,听到感谢的话语,想到演讲可能对年青一代产生的影响,心里就满是快乐了。愿上帝保佑你们!
与听众的交流中,我常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总是在外面跑,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有没有出过意外?我的答案或许出乎你的意料,我从未遭遇过任何不测。曾经有过连续27年的时间,我每3天就有两场演讲,我从未缺席一场。有时,为了按时到达,我不得不雇专车,但有时还是会迟到几分钟,还好这种情况非常少。出门在外,无论是乘火车还是搭船,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几次都近在眼前,不过到现在我还没有受过伤。记得有一次约翰斯敦发洪水,我们乘坐的火车刚过一座桥,大桥就塌了;一次乘坐汽船的时候,中途遇险,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大西洋上漂了26天;还有我刚刚睡过的卧铺,半小时后睡在上面的人就被杀了。有时候明明感觉火车脱轨了,却无人伤亡。路上也有几次遇到强盗,以生命要挟,但最后都逢凶化吉了。看来,上帝和人对我都不薄。
但演讲并不是我工作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我的大学和教堂。那些年,我们所有的教徒加起来还不到3 000人,但就是这些人一年就为教堂捐了60 000多美元,为各项慈善事业慷慨解囊。只要想到他们,我就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撒玛利亚医院发展迅速,盖里特森医院在多地设立诊所,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充足的医疗资源,每年医治的病人达数万人,看到他们把工作做得如此出色,每时每刻都在争分夺秒地救死扶伤,身处异地的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建校仅仅27年的天普大学也为近10万青年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过上了更富足、更体面的生活。这一成就要归功于我们253名教授与其他教职员工,我是一点儿忙也没帮上。尽管我把这篇序的题目叫做“风雨讲台五十载”,但事实上我的贡献非常有限。
说到我最为人熟知的演讲《钻石就在你家后院》,其实它最初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第一次讲它是为了欢迎我在马萨诸塞州第46团的老战友从前线归来。之后,我再也没想过会讲第二遍,更是做梦都没想过会被演讲者协会点名,而且我能够活下来讲完5 000遍。有人问:“《钻石就在你家后院》何以如此成功?”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每次站在讲台前,我只告诉自己一句话,“这是一次做善事的机会”,以此让自己兴奋起来,每到一处都是如此,在讲述原文的基础上融入有当地特色的内容。
如今,手握这支笔的人行将老矣,没有太多机会再站在讲台之上了,唯有寄希望于这本拙作,能对未来的年轻人有所助益。
拉塞尔·康韦尔
1913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