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华尔街的转变是从“头”开始的(1)

追逐高盛 作者:(美)苏珊·麦吉


在一段时间里,投行甚至认为那些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是上帝送给它们的礼物,来满足它们永无止境的赚取服务费的欲望。有些人对这个现象感到震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对冲基金在华尔街总能得到红毯待遇。前高盛合伙人利昂·库珀曼在离开高盛后建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他在1991年的时候还担任了欧米茄的董事。库珀曼评论说:“当威利·萨顿被问到为什么要抢劫银行时,他的回答是:因为银行有钱啊。为什么整个华尔街都为对冲基金而兴奋,答案是一样的——因为对冲基金能带来钱啊!”

当然对于利昂·库珀曼来说,看到华尔街开始调整其业务模式,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能带来丰厚利润的新客户,是一点都不值得惊讶的。以贝尔斯登和高盛为首的投行都开始成立新的部门专门为对冲基金提供服务,这个部门的名字就叫做“首要经纪部”(这个名字的来源就是因为银行认为与对冲基金的关系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是头等重要的)。高盛、摩根大通、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不约而同地都组建了这样一支团队,集合了银行内最优秀、最全面的人才,致力于整合所有资源,支持对冲基金的收购计划,协调银行专家和债券专家的工作,设计出最合适的产品架构。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几乎没有任何投行拥有首要经纪部;而到了2000年,这个部门却是几乎无处不在。现在,投资银行的私募基金或对冲基金大客户在办理各种业务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在银行的不同部门里转来转去,银行早就主动提前了解客户正在进行的所有项目,主动地帮助客户配置各种银行资源。汤姆·麦克纳马拉是一家投资银行的中层经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对冲基金和收购基金的关系维护。麦克纳马拉说:“这样做是必需的。我所服务的客户都是每天面对完全不同的业务,这和制造商数十年都集中精力做一个业务是完全不同的。制造商的工作方式更有战略性,而对冲基金客户则更讲究投机。”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华尔街花在投机商上的精力要比花在制造商身上的多得多。“一直以来都是这种情况,谁出的价码高,谁就说了算。”摩根士丹利的吉尔曼如是说。这种情况起源于米尔肯在垃圾债券方面的巨大成功,他的公司为了进一步支持他的工作,把他领导的部门独立出来专门服务投资人,这个团队完全不需要理会企业客户;而对于那些发行债券的企业来说,能够融到资本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它们根本不在乎遭到什么样的待遇。买方的强大实力是非常明显的,毕竟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交易是共同基金或养老基金非做不可的。(当然了,像谷歌和网景的上市则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例外。)企业上市要依靠华尔街的承销商,虽说双方的关系是互利的,但是企业对投行的需求更多些。除非胸有成竹,投行是绝不会去惹恼富达或T. Rowe Price这样的买方大基金的。“对于那些占有大市场份额的客户,服务要尤其地尽心尽力,毕竟我们公司80%的利润是来自这20%的客户。”贝莱德投资公司的总裁罗布·卡皮托如是说。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那之前还都是诸如T. Rowe Price这样的机构在花大钱,自然它们说了算。其原因是在90年代之前,大量的公司寻求上市,承销股票的投行自然要对大买家们卑躬屈膝了。在那时,公司股票首发之后在交易的第一天还有上升空间,这对买方来说是大有益处的。但是就像前文所述,随着互联网泡沫的兴起和破灭,常常首发价格为50美元的股票当天就跌到10美元,这些大基金也就不再有兴趣承购了,不再出大钱,自然也就得不到以往的优待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