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逐阿尔法(3)

追逐高盛 作者:(美)苏珊·麦吉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长期利率一直在持续下降,这助长了高杠杆的公司收购业务的蓬勃发展,使得融资成本相对过去要低很多,而私募基金则可以给它们的投资人带来高额回报。在2008年中期,KKR拥有的14个私募基金一共投资了439亿美元,共赢利601亿美元,因为投资没有完全退出,其中275亿美元还只是账面利润。这个数字也透露出KKR公司每年的内部回报率(这个指标是私募基金投资者最常使用的计算收益的指标)。KKR的内部回报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达,而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上涨只有。有着这种业绩,其投资人自然毫不担心,在数年之后KKR将超额完成目标,为他们带来大笔利润。事实上,投资组合经理可以收取私募基金一小笔费用,因为投资于私募基金的那部分资金的变现能力较低。而像KKR这样的拥有超过20%内部回报率的私募基金,甚至还可以向它们的投资人收取更高的管理费。一般的共同基金平均收取的管理费,而KKR收2%,不仅如此还要留下所有投资项目赢利的20%作为佣金。对于投资人来说,这部分钱付得非常值得,因为KKR可以带来阿尔法价值。

对冲基金也采取了类似的补偿方法。私募基金在没有成功退出投资之前是无法赚到那20%佣金的,而对冲基金则可以快速地致富。在每个财政年度结束的时候,对冲基金的资产都要重新估值,对冲基金的经理人不需要真正把他们的投资变现,只要依靠账目上的赢利就可以获取20%的佣金。只要所有的投资在短期看上去都没问题,对冲基金经理人就可以收取佣金了,这些投资的长期表现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市场情况很好,投资银行的银行家们都能轻易地赚大钱,后来他们赚钱都赚得无聊了,就干脆在银行经营范围以外自己带着亲戚家人朋友一起投资,这就是对冲基金的原型。

帕特里克·阿德尔斯巴赫是专门服务对冲基金的咨询公司的首席咨询师,他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对冲基金。一开始只是一些有经验的交易员拿着自己的钱使用对冲的理念来做投资,在他们赚了大钱之后,开始带着自己的亲戚朋友一起做投资。渐渐地他们就变得有名起来,慢慢开始有了正规的组织结构。到了2000年左右时,这些非常有经验的交易员们开始想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在这个细分市场里的经验来建立自己的公司。高盛在1999年的上市催生了大量的新兴对冲基金经理人,其中也包括埃里克·明迪奇。美富律师事务所证券法业务部门的合伙人安妮·皮内多回忆说:“当时的情况就像是,如果哪个人没离开高盛去创办个对冲基金,这个人便是被淘汰的一样。由于这个趋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面,对冲基金越来越多,所掌管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在90年代的时候,只需要募得1亿~2亿美元的资产就可以成立对冲基金,然而到了2002年左右,一个对冲基金经理人至少要有3亿美元的资产才能让华尔街上的投资人或交易员对其正眼相看。”

华尔街的投行很早就认识到了对冲基金非常有潜力成为它们的大客户,为它们带来巨额佣金收入。贝尔斯登是其中的先行者,他们利用其投行的专业经验为对冲基金服务,做一些简单的交易结算工作,希望借此和对冲基金建立合作关系,逐渐为其提供更多的服务。慢慢地他们对于对冲基金的服务甚至扩展到股票的租借,也就是说当对冲基金需要对某一只股票买空或卖空时,他们可以借用贝尔斯登所持有的股票。其他的投行也很快跟上贝尔斯登的脚步,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摩根士丹利成立了一站式服务部门,专门为朱利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以及乔治·索罗斯提供服务;而高盛也同样有这样一个专门部门针对其他的顶级对冲基金提供服务,高盛的服务对象包括迈克尔·斯坦哈特的对冲基金,而高盛却对外宣称,这些都是其私人银行客户。这些特设的服务部门也就是后来的首要经纪部的雏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