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麦基的视角(2)

你的,大大的坏 作者:周黎明


麦基所说的话都没错,用“字字珠玑”也不为过。但是,不可讳言,他呈现出典型的文化消化不良。就说他比划的文化差异和人性本质的厚薄,换个比喻,文化相当于地壳,而人性则是地幔和地核。我们有些人生活在高山,有些在平原,有些在海洋,掘地一百公里,我们底下都是一样的。如果用基因来比较,相同的比例则更高。这内在的共通性使得人类沟通交往成为可能,让我们透过表面的不同来分享喜怒哀乐,传递思想情感。但我们的不同远不仅仅在于麦基所说的语言差异,可以说,中西方讲故事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区别。不了解这些区别,依然能拍出好电影,但却难以为本地区之外的观众所理解或欣赏。对于以量取胜的评家来说,你的作品就不能算好作品。我虽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文化障碍造成的偏差或认知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偶尔,文化差异还能发掘遗珠,看到别人自家忽视的佳作)。

拿张艺谋的《英雄》来说,观者的文化储备会决定其对该片的好恶。这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秦王这个角色代表着一种价值观,一种统治方式,你若不认可,就会对该片的处理产生异见,进而揣测编导的政治立场和动机。如果完全不了解中国历史,等于把片中的秦王当作一个虚构人物,他虽是独裁者,追杀异己,但因片中没有焚书坑儒等情节,观众对他的印象很可能是一个冷漠的君主,但未必嗜血成性。就西方影评人对该片主题的评价来看,几乎可以用他们的中国历史常识作为分水岭:知道秦始皇的是一派,视该片为权力崇拜的产物;而不知道的,则视其为和平主义的表达。就叙事手法而言,熟知《罗生门》的观众多半会心一笑,认为这是在致敬;而不了解的,可能会一头雾水,认为故事说得一团糟。但即便一张白纸进影院,该片对色彩的大胆运用都令人眼睛一亮,这便是最能穿透文化地壳之处,故得到的好评也最为一致。

跟那些宏大叙事的历史剧相比,喜剧的“地壳”比例会高得多,所采用的素材多半是某个文化中的奇特现象。诚然,也有跨文化的喜剧素材,但好东西早被人用过无数遍了,原创大抵比登天还难。况且,不同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某个阶段全民严肃,而没过几年可能黑色幽默一统天下。这都不是外来电影能捕捉的特点,但对于本土观众,这种地方色彩恰恰是它击败外来竞争对手的法宝。而这些,似乎不是麦基所关注的。

麦基强调的是故事必须发自内心,但并非所有发自内心的故事都感人,关羽、包公的故事千百年来打动过无数中国人,但很难拨动外人的心弦。论“地核”,关羽代表着忠诚,包公象征着正义,都是跨越东西方的价值观。但他们的“地壳”如此之中国,很难相信能通过正剧传递到另一种亚洲之外的文化而被广泛接受。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有无穷尽的好故事,但我们说故事的方式太本土了,使得这些故事传不出去。我们需要借鉴别人成熟的叙事技巧,为我所用。不然,我们投资太大,弄不好仍是《赤壁》的结局(《赤壁》美国票房为63万美元)。

比叙事更难克服的,是隐性的种族歧视。假设《阿凡达》的男一号不是白人,票房会有现在那么高吗?扮演杰克的山姆·沃辛顿在片中并没有多少魅力可言,但若换成黑人演员,亚洲观众是否依然追捧?若换成亚洲演员,亚洲之外的市场是否受到打击?这是十分敏感的话题,片商及大师绝对不会公开谈论,但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潜规则。有人说这肤色的区别属于表层,但换个角度,这或许能决定一部影片风靡本国还是叱咤全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