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做到多大也逃不出人格与人性。于普通人而言,忠诚老实是做人的美德;于官员而言,忠诚老实,就是一个政权巩固的基石。
“忠诚老实”本是人人都应具有的一项品德,五千年中华文明,更是始终倡导这种美德,似不必特别赘言于官员。然而,一方面官员所应具备的“忠诚老实”,较之一般公众,更有特殊意义。如《墨子?公孟》中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意思是处理政务,要言行一致。二则在当前环境下,虚假之风甚炽,强调官员之忠诚老实更有现实针对性。
司马光在其《四言铭系述》中曾明确说“尽心于人曰忠。”一般来说,忠诚是指对特定对象的一种赤诚无私、尽心竭力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操守,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老实,是指实实在在,实事求是,是一种态度和方式,与之相反的意思有“虚”、“假”、“谎”、“伪”等。
忠诚代表着忠实、诚信、服从等含义,其所指向的,可以是国家、人民、事业、上级、亲人、朋友、爱人等。老实,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做人、做事、说话。毛泽东就曾要求全党同志要“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
“忠诚”“老实”放在一起,主要是强调立场、真伪的问题。对个人而言,这是人生和人格的基本的问题。对官员而言,这是官德的基本要求。官员的忠诚老实是一种归属感,一种责任感,也是一种气节大义,要以崇高的信念做支撑。
更广泛地说,忠诚老实还和“诚信”、“气节”、“情谊”、“忠贞”等问题密切关联,是体现这些方面的基础,是这些外在表现的内心印证,是诚心诚意,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一、忠诚老实是民之本更是官之本
“忠诚”、“老实”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上公认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和美德之一,从小的角度看,是人们之间友善相处、和谐幸福的要求,从大的层面看,则是政治清明、国家发展、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概之而言,忠诚老实可谓民之本、官之本。
1. 忠诚老实是传统美德
据《荀子》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对忠诚的认识和强调。尧曾经问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舜回答说:“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忠信无倦”、“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意思是说:对国家要始终有忠信,内心忠诚强盛,就会振发在外,遍布于四海之内。
这是从最高统治表率者的角度,提出要具有忠诚的美德。对臣子来说,这种品质更是不断得到历史实践的选择,从而得以最有效的倡导。
《汉纪?文帝纪下》中记载:“周勃质朴忠诚,高祖以为安刘氏者必勃也。”其实,这只是中国历史上每每上演的选择“首辅”、“托孤”之臣的其中一个案例。在这种取舍中,“忠诚”往往是首要条件,所谓“眷眷之心,无有异哉”,然后可以托付。在《尚书》中,还有“居上克明,为下克忠。”的话,即:在上位的要能够明察下情,在下位的要能够忠心竭力。
对于臣子的这种忠诚,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夫忠臣之于其主,犹孝子之于其亲。尽心焉。尽力焉。进而喜,非贪位。退而忧,非怀宠。”在这里,对“忠”的解释,以更被一般人所接受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孝”来阐述,在家而孝于亲,于国而忠于主,以小喻大,大同小理。强调尽心、尽力做事,而不是贪图权位和恩宠。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以为忠。”他所指向的,是普通公众,不惟皇帝大臣,忠诚老实也是一般公众所应具有的一种君子之风,是衡量人品的基本准则之一。
道德有继承性。忠诚老实这种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在以各种方式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