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是我们找到的,而是我们创造的。路不是原来就有的,是走出来的。创造未来、开辟道路的行动既改变了行动者,也改变了最后的终点。
——约翰·沙尔(John Schaar)
范围
4万英尺层面的基本问题是:长远的成功是什么样,它看起来、听上去和感觉如何?愿景是把目光放在横跨多个时间段、具有长期和短期影响的问题。对个人而言,愿景包括他的生活方式、事业目标和方向。对企业而言,愿景包括公司的性质、它的立业之本以及未来的发展图景。
这个问题还有一种简单的提法:你的长远目标(超过2年)是什么?更积极的问法是:如果你今后几年小有成就,你希望或者想象自己在干什么,是什么形象?
当然,“长远”是个相对的概念。14岁的孩子和退休老人对未来的展望判然有别,航空公司和刚创立的软件公司或瓜果蔬菜店的长远战略也大相径庭。你或者你的企业变革的周期和速度跟你的愿景大有关系。如果你考虑的是探索外太空、规划一座城市,就必须具有几十年的前瞻性。如果你考虑的是建立一个共享软件查询系统,那么,想到它若干年以后的适用性都有点儿牵强。
典型格式
如同“3万英尺”,适合陈述愿景的环境往往是管理层、管理团队、董事会和合伙人等召开外出会议。3万英尺和4万英尺的区别在于关注点和自由度的不同,它超越了操作规划层面,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各抒己见的发散思维。通常可以请外界的顾问和协调员参与进来,鼓励与会者打开思路,跳出传统思维的桎梏,提出新的方向和结构。
我在讲授“4万英尺”层次的培训课上,多次发现让大家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效果比规定刻板的讨论模式要好。不同的场景、学员与环境的不同组合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畅想,影响到课上提出来的想法。
有时,直接提出的一个问题:“那么,从今天起再过5年,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就足以激起一连串的创意思考,目标也变得明确。随便指定一个未来的时间点,往往足以让大家打破日常生活的禁锢,开始发散思维。
还有些时候最好只问一句:“对你(你的企业)而言,你最大的、最美好的期望是什么?”未来图景宛若出现在眼前时,就只看花多长时间让它梦想成真了。
不过,我们在前一章提到过,这种情景幻想对个人或者群体常常会构成威胁。它的原因很多,其中就包括个人或者群体在当前环境下与美好前景的反差。在机构初创、企业经历重大变革、危急关头(必须讨论方向、重点和动力)时,愿景往往成为心不甘、情不愿的强加内容。这些时刻都必须给自己打气,用辉煌的胜利来鼓励自己,哪怕胜利只在想象中,所以一定要小心。在一切正常、顺风顺水的时候,更容易开展积极的构想,效果也更好,虽然这时候展望未来也许会被视为多此一举:“东西还没坏,干吗要急着修理?!”
不管哪种情况,用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模型打破冷场,让人们从熟悉的模式中走出来,在不知道怎么做的前提下先明确成功是什么,都是大有好处的。顾问用各种办法帮助人们打开思路,“人生规划师”的职业也应运而生,专门帮助人们构想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并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
“如果”和“假设”的情境是常用的练习。让团队写一篇重要的文章,发表在著名的全国或国际性刊物上,宣扬小组或公司即将取得的业绩(好像已经胜券在握),这办法能产生许多有趣的结果。虽然这项任务听上去很像虚张声势,招摇撞骗,我却屡屡目睹它导致了一连串雷厉风行的决断,指明了方向,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