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过郑成功帅旗主政台湾的十几时间里,年轻的郑经确实曾雄心勃勃地欲大展身手,力图将父亲未竟的事业拓展光大,甚至曾写出“复仇雪耻知何日,不斩楼兰誓不休”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
康熙十二年(1673年),手握重兵、割据大陆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相继起兵叛乱,史称“三藩之乱”。隔海观望的郑经从中看到反清复明大业的希望,恰好第二年耿精忠力邀他渡海参战,共举反清大旗,郑经脑子一热,竟轻率应允,然后不顾一切率部西渡而来。(三藩之乱小注)
在阔别大陆十余年后,重又踏上故土,郑经心头必定悲欣交织,眼前估计还有一幅锦绣美景徐徐展开。然而,前后7年的辛苦征战之后,不仅三藩王大势已去,怀抱满腔希冀而来的郑经竟也接连损兵折将,颗粒无收,甚至连本来握在手中的金门、厦门两地也尽失,最后不得不狼狈败退回台湾。
这7年期间,在历次战役中所俘获的清军官兵及其眷属,先后有数千人被送往台湾屯垦流放。有记载,单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在攻陷海澄之后,就曾有清军骑兵将士2000余人被“载过台湾,分配屯田”,两个多月后,所有海澄清军降将全部迁台。或许,这就是郑经此次西征的唯一收获了。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是那样深重而彻底,它们山一样重重压下来,终于使郑经斗志尽失、萎靡不振、心灰意冷。
台南开元寺是目前全台湾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当年却是郑经所建的承天府行台,也是郑成功妻子、郑经母亲董氏的颐养场所,旧名北园别馆。从大陆溃败回到台湾后,郑经就不再把心思花在管理政务上,而是在纵情酒色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年多之后,于1681年3月17日病死在他的北园别馆里,死时不过39岁。
与父亲郑成功一样,郑经也属短寿之人,不料他的长子竟更早夭折。(开元寺小注)开元寺图片8张随便用,根据版面合适安排。
郑经死前一年,他所倚重的大臣陈永华已经先他而去了,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即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村古谭,后灵柩又被清朝廷迁回厦门同安灌口下葬。郑经去世的那年,其长子郑克臧17岁,次子郑克塽11岁。本来,郑经的位子理所当然该由长子郑克臧接替,不料最终继位的不是郑克臧,而是次子郑克塽。(郑克塽小注)
这个突然变故是一个叫冯锡范的人所致的。冯锡范是郑经的重臣、郑克塽的丈人。
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冯锡范武功超强,专门刺人死穴,一剑就能致人死命,所以有“一剑无血”的称号。郑经生前所指定的继承人郑克臧,就是死在这个冯锡范手中,不是刺死,而是设计绞杀,然后冯锡苑把自己尚年幼的小女婿郑克塽扶上王位,而他则成了真正的王,一切由他一手操控。
郑氏三代,一个38岁、一个39岁,一个17岁,这样脆弱短暂的人生,怎不令人欷歔慨叹?
然而,对于冯锡范而言,权力在手的快感并不能替代郑氏集团已经摇摇欲坠所带来的恐慌。郑经、陈永华死去,郑克臧、郑克塽间相互残杀,当这些事相继传到京城,自然都成为令大清朝廷欣喜兴奋的好消息。此时,27岁的康熙帝羽毛已丰,天下已定,他抬眼南望,最令其头疼的也只剩下一海之隔的台湾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