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垦号(4)

过台湾 作者:林那北


仿佛是为了应和,那年厦门南普陀寺内也立了一排御制碑,共有8块,碑文为乾隆皇帝亲自撰写,详细载述了平息林爽文起义的经过。原先,碑立于南普陀南门前面,每块碑都以赑屃为底座,上面覆盖黄瓦碑亭,甚为壮观。

与此相比,朱一贵起义事件的平息就显得几分黯淡,没有这么招摇地树碑给谁立传。倒是客家人在朱一贵事件中意外获取了一个翻身的机会,成为一个赢家。

当时,聚居在高屏溪沿岸的客家人组织成乡勇,以居住地为单位,分成中堆、前堆、后堆、左堆、右堆以及先锋堆共6堆拼死保乡,并协助清军平乱。此组织后来繁衍为团练,6堆也渐渐转化为地域的称呼,中堆位于现今的屏东县竹田乡,前堆包含长治、麟洛两乡,后堆则在内埔乡境,左堆包括最南的新埤、佳冬,右堆为高树及高雄县的美浓镇,屏东的万峦位于这些堆的大后方,乡勇大都被征调为先锋部队,故称先锋堆。客家人此次的效力,令朝廷很受用,也因此发现客家人并非之前担心的那么桀骜不驯,反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立的那条不许广东人渡台的禁令,确实有不妥之处,于是开始放宽粤籍人迁台的限制。那以后,不仅嘉应州属各县,就是潮州、惠州二府所属的各县,也均有不少客家人陆续迁台。

桃园新屋乡有一座端庄古厝,已经有150多年历史了。有意思的是,房子的主人有一个奇怪的根本不在百家姓之列的姓氏,叫“范姜”。清初时,广东海丰人范集景娶雷氏为妻,生下一子范文质。不久范集景病逝,雷氏再嫁姜姓夫婿。继父对范文质极好,范文质结婚后生下五子,为报答继父养育之恩,将自己的儿子全部取姓“范姜”。乾隆元年(1736年),范姜五兄弟相继赴台,在桃园落脚,开垦土地,繁衍子孙,这个独一无二的姓氏就一直延续下来。咸丰三年(1853年),已经资财雄厚的范姜家族在这里建新房,俗称“起新厝”或“起新屋”。因为房子规模宏大,气派不凡,渐渐“新屋”就成了这里的地名。

鹿港三山国王庙是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潮式建筑,其建造年代一说是雍正七年(1729年),另有一说是乾隆七年(1742年),但它是由广东籍知县率潮州客家人集资捐建的,却没有任何异议。据说当年建庙,所有砖木均从潮州用船运来,而工匠也是从潮州聘请。与闽南建筑多以红瓦覆顶不同,潮式建筑覆以乌瓦,并且雕梁画栋剪贴十分细致,正脊装饰艳而不俗,上扬卷曲的燕尾纤巧秀丽,木雕更是精美传神,而这些狮座、花鸟、鱼蟹也各有寓意。

庙里供奉的是客家人的神明三山国王。传说南宋最后的王朝在元兵的追逼下从福州撤退后,小皇帝赵昺颠沛至广东。前有大河,后有追兵,万分危急之下,突然三员大将率万余名天兵临空而降,杀退元兵,救下赵昺。赵昺感念三员大将护驾有功,细问之下,才知他们是当地君山、明山、独山这三座山的山神化身,于是便赐封其为“三山国王”。(赵昺小注,)

另一传说也源于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开国时,有人拒命,兴兵作乱,令甫定的赵宋王室很不爽,便派兵出征。双方还未交战,潮州太守王待监就先赴三山求神明保佑,眨眼间竟真的雷雨交加,叛军被吹袭得溃不成军,终于举械投降。到了宋太宗时,潮州一带又有人作乱,匪呀贼呀到处都是,宋太宗于是御驾亲征,却屡屡无功而返。正气馁无奈之中,一天忽然有几位穿金甲的神人横空出世,神勇无比,法力无边,眨眼间那些匪贼就风卷残叶般被收拾殆尽。王师不战而胜,凯旋之时,猛抬头,忽见城头鲜艳霞云中出现一面旌旗,上书“潮州三山神”五个大字,宋太宗一怔,终于明白过来,原来金甲神人竟是三位山神下凡助他啊,便颁诏封君山为“清化威德报国王”,明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

因为护佑百姓,三山国王被虔诚供奉,渐渐演化成为客家人共同的神明。客家人东渡来台开垦时,便从当地庙宇中将三山国王分灵带来,在落脚地建寺供奉。

彰化县溪湖镇的霖肇宫,据说是在明万历年间就来到台湾了。当年广东揭阳县马义雄、周榆森等人到台湾采芡实作药材,为了祈求一路平安,特地带上老家霖田庙中的三山国王分灵香火。他们先是在鹿港登陆,次年才在溪湖建起寺庙。1993年,该庙曾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庆祝开基400年。如果记载无误,那它便是全台最早建成的三山国王庙了。(霖肇宫小注)

与鹿港三山国王庙合祀的,除了天后圣母外,还有韩文公,即位列唐宋代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因为得罪皇上,被贬潮州任刺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首流传千古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写于赴潮途中,而侄孙韩湘则被明代小说家吴元泰在《东游记》里,演绎成八仙过海中那个手执紫金箫惩恶扬善的韩湘子。韩愈贬潮州仅7个多月,却做了很多实事: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每件实事都造福百姓,因此深得民心,被潮州人设祠祭祀。“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两广总督吴兴祚赴潮州参谒韩文公祠后写下的,他认为如果不是韩愈被贬来潮,这里还无法摆脱蒙昧,对韩愈给予高度评价。而最不吝赞美之辞对韩愈进行讴歌的,则是同列唐宋八大家的苏东坡。1092年,也颇有诗名的王涤知潮州时,特地约请当时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东坡为韩文公祠撰写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在这篇一挥而就的《韩文公庙碑》中,同为文人的苏东坡,竭力讴歌出自己的敬意,不经意间也把自己的这些文字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乾隆三十七年(1698年),潮州人将家乡广泛祭祀的韩文公崇拜带到台南,与三山国王以及天后圣母合祀,并在庙中设客房,供往来的潮籍商贾歇脚投宿。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这里无形中也成了移台潮州人聚会交流之地,于是也被人称为“潮州会馆”。

细算起来,清代来台的客家人其实有五支脉络,从康乾时期起,他们就分别从福建汀州府、漳州府,以及广东梅州府、惠州府和潮州府陆续往台湾迁移。但清初客家人渡台禁令的执行,毕竟令客家人经历了更多的艰辛与悲苦。所以,那首广为流传的《渡台悲歌》由客家人编写,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过台湾》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