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一群有胆有识的上海人(1)

东方曙光:建党的那些人与事 作者:王晓明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和党组织的初步建立,得益于一批来自五湖四海,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宣传的先进知识分子,而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做出了相当贡献的,是陈独秀、李达和李汉俊三人。

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的首任总书记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官名庆同,后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个小户人家。

陈独秀两岁时,生父病故,他被过继给叔父陈昔凡。这陈昔凡是清朝的举人,做过知县、知府。不过,小时候的陈独秀受祖父的影响更多。祖父也是个读书人,甚熟四书五经,便时常要求陈独秀跟着摇头晃脑地学习这些东西。陈独秀顽皮得很,时常违抗祖父的意愿,祖父对他又是毒打又是厉骂,陈独秀愣是一声不吭,以沉默相抗,这可把严厉可怕的祖父气得要命。祖父常常捋着胡子,不无担忧地说:“这小东西长大后,不成龙,就是蛇。”

陈独秀从心理上反感“四书五经”,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母亲当然是希望儿子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为了敷衍母亲,1896年,陈独秀17岁的时候,去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秀才。第二年,陈独秀又去参加南京的乡试,但是这一次却名落孙山,不过这正好也让母亲断了这个念想。陈独秀注定有他独特的生命轨迹。

1897年,陈独秀进入了杭州求是书院学习。封建王朝的腐朽落败和列强的恃强凌弱更是让陈独秀耳濡目染,1895年北京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公车上书事件,1897年山东德州湾被德国霸占。美、法、日、俄也一拥而上,在中国强占港湾,划分势力范围。在学校里,陈独秀不断接受着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于是他的思想也慢慢发生变化,逐渐成长为一名反封建的革命斗士。这个充满血性的青年,看到国家满目疮痍,激情澎湃地写下《扬子江形势论略》,希望为国献策,但并未受到重视。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了,陈独秀也颇感心灰意冷。

1899年,20岁的陈独秀对于清廷腐朽的统治早已是深恶痛绝,时不时发表反清言论,直接后果就是被书院开除了。出了书院,陈独秀也没消停,依然进行反清宣传活动,惹怒了清政府,遭到通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