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话很快应验,在随后到来的科学的春天里,一大批科学专著在出版社排起了长队。
不仅是科学专著,报纸的印刷更是压力重重。
新中国成立后,自1949年至1988年的近40年,全国报纸的出版印刷技术,一直采用铅排铅印工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只剩下236种。各报最多只有四个版,有的还是周报,排版、印刷都不紧张。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前停刊的许多报纸陆续复刊,新的报刊不断创立,到1985年全国报纸发展到944种,较1980年增长了1.4倍,平均每年递增20%。
图书、杂志、报纸,突然爆发性地增长,全国各个印厂根本难以招架。
改革铅作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979年1月15日,时任国家出版局代局长的陈翰伯给胡耀邦写报告说:“印刷落后和纸张紧张,是出版工作中两个最大的难题,也是各级出版部门天天谈、月月谈、年年谈的永恒主题……就像两座大山一样挡着我们的去路。”
孙中山说:“据近世文明言,生活之物资原件,共有五种,即食、衣、住、行及印刷是也。”
如何搬去这两座大山?靠自己还是靠他人?这成为了当时争论的焦点,并引发了重要的产业政策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