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把广告刷打天下,一部《三国演义》治学校(3)

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 作者:张翼


辛勤的付出、平凡的良心、真诚的感动,难熬的漫漫长夜,峥嵘的难忘岁月,这就是俞敏洪心目中的生活。他一直认为,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成功的道路上确实存在幸运的成分,但重要的还是雄心、驱动力和辛勤工作。

俞敏洪离开北大之际,出国潮、经商潮的“惊涛骇浪”正轮番冲击着菁菁燕园。出国是第一选择,其次便是进机关从政,再次就是做生意。没能出国的同学,很多都下海经商去了。当年和他一起留在北大教书的两个同学,一个下海开办了一家制造螺钉帽的螺丝厂,成了百万富翁,产品远销瑞士。另一个同学倒腾汽车轮胎,也赚得盆满钵满。

这两个同学的“发迹”,刺激着俞敏洪脆弱而敏感的神经,他感觉自己和同学们的差距越来越大。早年间,俞敏洪并没有显露出做生意的天赋与能力,也从没想过。后来由于经济状况窘迫,俞敏洪瞒着北大偷偷摸摸地到社会上的英语培训班讲课挣钱。这样的偶然事件,激活了俞敏洪的商业思维,最终催生了新东方。1993年,新东方一年的培训规模已经有数千人次,经过反复考量,俞敏洪决定和东方大学分道扬镳,“交了那么多品牌使用费给东方大学,对方只是给我加盖一个公章而已,以后怎么办?不能总这样吧?越想越觉得憋屈。”

东方大学的老教授们很喜欢俞敏洪,因为他每年能为大学贡献不菲的赢利,老教授们甚至动过念头吸纳俞敏洪成为股东,但是这个动议没有在内部达成共识,于是也就不了了之。老教授们回复俞敏洪:“小俞,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模式继续合作吧。”

俞敏洪坚定地说:“不,我要创办属于自己的培训学校。”

如今,让我们做一假设,如果当时东方大学的创办者们承诺给予俞敏洪30%甚至更多的股份,会不会还有新东方?俞敏洪笑言:“或许我真就没有动力去创办新东方了。”

挨到1995年,俞敏洪积累了30万元,来新东方上课的学生数量已经蔚为壮观。基于这样的前提,俞敏洪将30万元全部投入到新东方的再发展中。做出这一冒险举动之前,俞敏洪有最坏的预估:即使这30万元全部赔掉,只意味着自己暂时在经济上一无所有,但自己还是一个英语老师,每晚可以挣到20元的讲课费,不至于饿肚子流浪街头。

创业早期,俞敏洪有两点感悟:要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或者能带来良好结果的事情;要运用常识和智慧,远离危险和不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