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报战争(1)

清日战争(1894-1895) 作者:宗泽亚


2.3 情报战争

清国的情报事情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在《用间篇》里最早提出了“间谍”的概念。并将间谍分为“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类型,强调间谍活动须任用极为睿智的亲信;采用极端秘密手段;执行最机密任务的原则。间谍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的成就推动了国家的组合、分裂、再生的过程。清朝时,间谍活动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间谍的手段主要应用在官场中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内斗中。

清国的国家机构及军事体系中均未设置专门的情报机构。长期坚持锁国政策的清朝政府,唯我独尊,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少有积极的兴趣。官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对外窗口,仅限于派遣公使一途,而外交使节除了施外交礼遇外,在间谍活动上无甚大的作为。尤其在国家战争危难之时,非但没有准确提供有价值的情报,甚至严重泄漏各级军政机密,影响了国家中枢对战争的决策。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驻日公使汪凤藻,他在任十八年而碌碌无为,最终因战争前的诸多失职被朝廷免官。

清国忽略情报收集对战争的指导作用,导致战争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战争前和战争中,在清国国内的日本间谍活动猖獗,而清政府几乎没有实质而有效的对策。相较而言,清国情报工作反应迟钝,作战中枢多次出现人为造成的情报事故,甚至连媒体也胡乱报道不确实的战争信息,使战争的决策和民众对战争的认识产生错误判断。受西方文明熏染的最高指挥官李鸿章,也极度欠乏情报观念,常凭主观经验臆测或偏听偏信来指挥作战。西方国家外交官在战前曾多次向清国提示战争的危机,发出同情和善意的劝告。可是这位固执的清国老人不相信日本决心与清国开战,一心寄望通过列强周旋来化解清日两国危机,致使清国错过了前期备战的最佳时机。

清国国内长期以来存在大量的日本间谍和清国奸细,他们以各种身份搜集清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日本刺探情报的意图最初没有引起清国政府重视,相反清国为炫耀本国军事实力,向日本公开展示本国的军事秘密。1893年4月,清日战争前一年,日军参谋本部川上操六次长亲自前往朝鲜和清国实地考察,从朝鲜釜山、仁川、汉城,再到清国芝罘、天津,用一个月时间对朝鲜和清国的军事现状进行了评估。李鸿章视川上操六为座上宾,采用炫耀自家实力打压对方的一贯做法,向潜在的敌人敞开了秘密,给川上的来访提供了各种方便。川上一行在天津参观天津机器局;走访武备学堂;观摩步兵战术操练;登上北塘炮台观看炮兵操演;还利用郊游的名义,对天津周边地形进行了观察。日本间谍明目张胆的情报活动,引起清国地方政府的注意,抓获了一些日本奸细。但是在处理日本间谍的问题上,李鸿章唯恐引起外交纠纷,态度暧昧,处置宽容,甚至以礼相待,将嫌疑者释放。

清日战争爆发后,打击日本间谍的呼声四起,忧国之士纷纷上书,向政府提出反间谍建议。清国政府为此制定了反间谍活动的相关办法,(1)照会各国公使馆,反对西方国家在租界内隐匿日本间谍。(2)各地方官衙实行保甲制,捉拿日本和清国奸细,并严惩不贷。(3)各地官府发布缉拿告示,用高额悬赏的办法展开揭发日本间谍的群众活动。 (4)禁止清国国内的日本人戴假发穿清服,冒充清国人者一律按间谍治罪。清国政府大张旗鼓的反间谍行动,虽然破获了几起间谍案,斩杀了一些嫌疑人,可是清国政府吏治腐败,人脉关系错综复杂且贿赂成风,敌特间谍活动仍然猖獗,反间谍战外紧内松,实际收效并不显著。

清国情报战曾经有过四次严重的过失。第一次,“丰岛海战”时,在出兵增援朝鲜和外交周旋问题上,李鸿章的情报源混乱,坚信驻日公使馆汪凤藻的说辞,错误判断日本国对清作战的决心。在日军完成战斗部署的情况下,清国才开始增兵,致使海战惨败,运兵船被击沉。各路增援朝鲜的部队赶到平壤时,成欢战斗已经结束多日。第二次,“成欢之战”时,败将叶志超向朝廷呈报虚假战报,谎称歼灭日军1,700余人,后再夸大至2,000余人,骗得朝廷嘉奖赏银二万两,晋升叶志超为提督,成为平壤各路清军统领。叶提督公然编造虚假情报的行径和战场上的怯懦表现,导致平壤战役再次大败。第三次,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击沉清国军舰5艘,日方伤舰多艘但无沉舰。可是来自北洋水师的最初奏报却称:“击沉包括吉野号在内的数艘日舰,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失去海外作战能力”,朝廷对此特授予丁汝昌奖赏以资鼓励。9月23日,英国远东舰队司令官在天津拜访李鸿章,当告知日本舰队包括受到重创的“松岛”旗舰一艘未沉,全部受伤战舰已经修复,再次驶入清国近海巡航求战时。李鸿章震惊不已,绝不相信这个事实。慌忙中开始备战,催促受到重创的北洋水师带伤出海巡逻。第四次,“密电泄露事件”。事情发生在清国驻日公使馆,开战前公使馆与本国总理衙门间收发的全部密电被日本电信课截获破译。破译清国密电的事实一直是日本国家的最高机密,仅局限于伊藤和陆奥及相关人员知道。这个最高级机密直到伊藤博文被暗杀的三十年后,才在有限范围内公开。日本情报部门解读清国公使馆的电报密码,清国方面一直蒙在鼓里,没有引起政府的警觉,当李鸿章率和谈使团来日和谈时,竟然继续沿用这部密码本。清国人的大意和愚蠢使日本政府准确掌握清国对朝鲜国的政略、作战意图、行动部署以及和谈中清国割地赔款的底线。日本因此在出兵朝鲜的时间上比清国更加迅速,派兵数量压倒性超过清军兵力,甚至8月1日两国发布宣战布告的时间都惊人的吻合。和谈中,日本密切关注李鸿章与总理衙门间的密电,成功突破清国割地赔款容忍的底线,最终酿成清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损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