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作为新事物在清国有许多愚昧的传说,例如,电线会惊扰墓地内永眠安寝的先祖,影响风水等,以致割断电线、砍断线杆的事情时有发生。此外,满洲地区漫长的军用电报线路跨越荒凉的旷野,朝廷无财力投入管理,只能由地方官府兼顾,线路维护保养状况不佳。从1880年开始大兴电信事业到1894年战争爆发的十几年间,线路常年暴露在野外,受到风吹雨淋的侵蚀,电线老朽化状况日益严重。清日战争中,清国电报线路经常出现不畅通状况,给北洋作战中枢的指挥造成严重障碍。
电报总局管辖的关内电报业务繁忙,各地设分局,局设董事、司事、管报生、工匠,分局之下有讯房、机房,沿途线路由绿营兵巡视,管理状况优于军用线路。电报线路是清国国家战略的重要资产,又是无法轻易移动的不动产。战争中由于清军表现脆弱,战场上连战连败,放弃了大多数电线要地,使清国经营十数年的电报线路资产相继落入日军手中。被缴获的清国电报线路,总长达数千里,转而成为日军对清军作战利用的通信工具。
战争通讯事业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军事邮政。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德军首先创立了军事邮便制度。德国士兵在战斗空闲能经常给家人互通书信,而法国出征兵在战争期间却收不到一封家信,巨大的差别直接影响到两军士兵的战斗意志。此后,军事邮政制度便在欧美军队中广泛普及,战争时还增设临时邮政系统,用于传递官文和军人私信。战时邮政不仅是野战通信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军队对军人人权尊重的文明表现。清日战争前,清国只有商营的民信局、侨批局、外资客邮。信息传递的方式还是倚重驿站通信,驿递通过设置间隔驿站,运用快马交替送递公文。近代虽然导入了电报通讯,但是投递重要公文或电报出现故障时,驿递仍然是军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战场没有电线的地方,快马送信是传递军事情报唯一的途径。
在清国洋务风潮下,朝廷官吏钟情的只是西方国家的精巧武器,对西方军队建立军人通信体系毫无兴趣。朝廷没有设立普通军邮业务,作战官兵的家书通信无法经过专门渠道进行传递。兵勇将士与亲情间联系处于长期中断状态,成为影响战场斗志的重要原因。而对面的日本军从开战到战争结束,都卓有成效地运用了军邮系统,把战场与家人的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战场家书不但没有动摇军心,相反给前线将士为国而战,为天皇而死,注入了精神上的动力。
日本电报通信
电线通信
1851年,英法之间的海峡敷设了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1866年,海底电缆横贯大西洋。1871年,丹麦大北电信公司(Great Northern Telecom)完成俄国海参崴、日本长崎、清国上海间的海底电缆敷设。日本和欧洲之间经由印度洋和西伯利亚,实现了两条国际通信线路。1872年,日本在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旧译马关海峡)独自成功铺设了第一条海底电缆,并与国内电信网成功对接。
1882年12月,日本在九州长崎肥前国呼子横穿对马海峡,敷设了一条通往朝鲜釜山的海底电缆,电报线专属权归丹麦大北电信公司所有。电报线路开通后利用率很低,经常处于停业状态。原因之一是线路经常出现故障;之二是拥有线路产权的大北电信公司的大股东是俄国人。由于日本和俄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微妙立场,日本不希望往来电报被俄国人获取。1894年6月,为应对异常繁忙的日清外交,日本恢复了这条海底电线的通信业务,信息从朝鲜京城经义州进入满洲境内与清国电信网连通。日清战争爆发后,两国关闭了东京、上海间的海底电报通信。日朝海底电缆成为战时唯一可以沟通日本、朝鲜、清国的最繁忙的线路。
日清战争中,日军海外作战的电信方式,采取了新设、修复、利用作战国原有电报线路的策略。日军攻入朝鲜和辽东半岛后,两国的电信不动产资源便落入日军手中。成为战利品的主要线路包括:(1)朝鲜京城至仁川、元山、义州三条干线,义州线直通清国凤凰城线。(2)清国旅顺口、金州、复州、盖平、营口、牛庄、海城、田庄台线;山东省成山角至荣城、鲍家村、威海卫、芝罘线。同时日军还架设了大量军用线路支援战场上的临时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