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国有经济布局收缩(20)

国有经济布局 作者:陈鸿


五、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评价

欧洲学者总结了本轮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成功经验,包括政府高度重视、政策目标清晰、交易过程透明、调整安排有序等,当然也有应该吸取的教训。在评价欧洲国家国有经济布局收缩的经验教训前,先来了解原东德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情况。20世纪末,笔者带队组织赴德国有企业改造与重组考察团,重点对德东地区国有企业改造与重组进行考察,实地参观了耶拿光学公司(JENOPTIK)、高宝印刷机械企业集团(KBA)和澳密(OHMI)集团公司等经改造的德东地区企业。通过考察,我们对德东地区国有企业改造的难点、条件、模式、内容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德东地区企业除一些手工业和餐饮业外,国有企业几乎一统天下,他们沿袭的是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销售市场基本上局限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国家是其主导市场。由于改革滞后、体制僵化,德东地区国有企业的“国企病”十分典型,突出表现在:一是企业冗员多,一个企业一般富余2/3以上的人员;企业内部机构重叠、相互扯皮,管理效率很低,有的企业厂长、副厂长竟有十七八人之多。二是负债沉重,不良贷款多,不少企业资不抵债,陷入恶性循环。三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组织结构很不合理,铸、锻、热、焊和车、铣、刨、磨一应俱全,优势特色不明显。四是观念陈旧,体制、机制僵化,缺乏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管理方式落后,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远没有调动起来。企业普遍经营不善,约90%以上的企业濒临倒闭或陷入困境。

由于受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到东西德合并时,德东地区国有企业积累的矛盾十分突出,使国有企业改造变得十分艰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东西德合并时,人们普遍乐观地认为,两地经济用不了几年时间就可拉平,但实际改造过程却十分艰难,许多非经济的因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到后来,德国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德东地区经济要赶上西部地区的水平,大约需要20年的时间。事实也是如此,我们走访过的德东城市和企业与西部相比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二是德国联邦政府原来估计德东国有企业还有一些价值,通过转让、出售,联邦政府可获得一定收入,但在实际改造过程中,由于德东企业的巨额负债和沉重的冗员负担,使前去改造德东国有企业的德国公司纷纷向政府提出补贴要求,联邦政府因此支付了巨额的改造费用,最早估计需2000亿马克,实际远远超过了这个数额。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联邦政府在德国西部地区普遍开征了5%的“团结税”,将德东国有企业改造负担转嫁给了德国西部地区的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地人民的关系,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三是改造的实际效果很不理想,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国有企业改造成功率在10%左右,纺织行业不到30%,绝大多数企业最后还是倒闭了。

从总体上讲,德东地区国有企业改造不是很理想,但客观地看,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方面获得了一定成功率,另一方面安置了大量富余人员,清理了沉淀的负债,缓和了德国两地民众矛盾,实现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平稳过渡。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