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心思巧妙,可这次倒真的憋住了,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看那牧童嬉皮笑脸的样子,不像是猜不出谜底,反倒有几分捉弄的意味,金圣叹暗暗叫苦,今日居然阴沟里翻船了。
牧童见金圣叹冥思苦想的样子,哈哈大笑,说:“原来圣人也不过如此啊。告诉你吧,人站在牛的旁边,不就是‘件’嘛。”
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牛”,金圣叹恍然大悟,不禁大感丢脸,想着居然连一个小牧童都比不过,还自封“圣人”,实在可笑。自此,金圣叹不再自称“圣人”,而改名“圣叹”,意为对“圣人”之名的喟叹。
这只是一个关于金圣叹之名由来的故事,博读书人一乐而已。而真实的金圣叹,童年时代起就在家乡出了名,被人赞为“神童”。据说他五岁就能熟背唐诗宋词,八岁舞文弄墨,十岁起入乡塾读书。
吾最初得见者,是《妙法莲华经》。次之,则见屈子《离骚》。次之,则见太史公《史记》。次而之,则见俗本《水浒传》。是皆十一岁病中之创获也。《离骚》苦多生字,好之而不甚解,记其一句两句吟唱而已。《法华经》、《史记》解处为多,然而胆未坚刚,终亦不能常读。其无晨无夜不在怀抱者,吾于《水浒传》可谓无间然矣。
幼年金圣叹不仅熟读经、史、子、集,对“儒、释、道”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他还喜欢研读诗词,对通俗小说也有涉猎,几乎达到“无书不看”的境界。但那时年幼的他已经对研习“四书五经”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这个早慧颖悟的孩子简直是天生“反骨”。
吾年十岁,方入乡塾,随例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意惛如也。每与同塾儿窃作是语:不知习此将何为者?又窥见大人彻夜吟诵,其意乐甚,殊不知其何所得乐?又不知尽天下书当有几许?其中皆何所言,不雷同耶?如是之事,总未能明于心……
“神童”之外,金圣叹还是一个怪小孩,每每语出惊人,让人哭笑不得。有一日私塾课讲到《诗经》,金圣叹突发奇想,将《诗经》中有名的《关雎》进行了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