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西方早期电报发展(3)

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 作者:马伯庸


当时希林是作为外交官到英国公干。英国科学界对他发明的磁针式电报机十分有兴趣,便邀请他作一次演讲。他的演说自然博得满堂喝彩,但英国人固有的傲慢使他们一向看不起落后的俄罗斯,他们只把磁针电报机当成一种新奇的小玩意儿,怀着傲慢的善意鼓着掌,却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在座的观众里,只有一位表情严肃的学者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机会,兴奋地捏紧了自己的礼帽,他的名字叫查尔斯·惠斯通。

这位惠斯通先生是个天纵奇才。受家庭影响,他自幼就在艺术方面表现优异,八岁就通晓诸种乐器,十五岁就能翻译法国诗作,并且自己谱写歌曲。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走上艺术家道路的时候,他却突然转换了兴趣,投身到科学研究中来。据说这是因为他厌倦了物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想要去探究其内在的运动规律。惠斯通一生研究领域广涉声、光、电等学科,发明了万声筒、分光镜、变阻器,等等,还开创了测量电流速度试验之先河,甚至大名鼎鼎的欧姆定律,也是经他之手在英国推广开来的,可称得上是一位科学多面手。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惠斯通电桥就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不过这个装置是英国的克里斯蒂教授在1833年发明的,惠斯通第一个用它来测量电阻,因此而得名。

惠斯通对电报的兴趣,始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电报机的理论已现雏形,欧洲科学界各门各派都在致力于制造出实用化的电报装置来。惠斯通出身声学专业,在一开始走了点弯路,研究了足足好几年如何让声音实现长距离传送,却屡次失败,一直处于苦恼中。直到1837年希林来英国演示他的磁针电报,惠斯通这才如醍醐灌顶,转而把注意力放到了电学在信息传递技术上的应用。希林回国后不久染病去世,改进电报机的接力棒便交到了惠斯通手里。

天才毕竟是天才,即便是走了些许弯路,仍旧快过别人。惠斯通很快掌握了希林式电报机的基本原理,并作了改进,还制订了几个试验计划——其中一个计划是从伦敦铺设一条电报线到伯明翰,这在当时绝对可以算作大手笔,只可惜他的研究因为诸多因素,很快就陷入了瓶颈。

就在这时候,一位拜访者及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的名字叫做威廉·福瑟吉尔·库克。

库克是英国派驻印度的殖民地官员,一次回英国度假的时候,他偶然看到一款试验型电报机展示,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巨大的商机。库克当机立断,挂印封金,辞职回国后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电报机的发明中来。这人倒也有些能耐,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一些粗浅的电磁学知识,独立发明出了一款三针式电报机。但苦于理论知识不足,他未能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科学界寻求合作者。他先后拜访了法拉第和罗热,后者知道惠斯通也在忙活电报机的事,就把他引荐给了惠斯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