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却觉得曾的提议不错,不妨一试。于是盛宣怀亲自出马,先扔给大东公司一个蜜枣。
盛宣怀先见了大东公司的总办滕恩,后来升格到中、英两国政府的谈判,在1883年3月31日议定了一份《上海至香港电报办法合同》,允许他们先架设香港到上海的海线,在宝山县城外上岸,与中国电报总局的淞沪陆线相接,福州和汕头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地方设置中转趸船。但这些都不是白给的,盛宣怀要求他们在合同里写清楚:沿途诸口岸都不得分设线端。盛宣怀还悄悄在合同里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加了一个条款,言明这个项目如涉争议,不允许援引丹麦的先例。刚柔并济之下,大东公司终于接受了中方的条件,高高兴兴去筹款订货,把大北公司抛在了脑后。
那边厢曾纪泽带着成果去给英国人看,成功地提高了鸦片税;这边厢盛宣怀叮嘱大东公司这份合同千万保密,而且要求他们延缓半年到一年再行施工。大东公司虽不明就里,但也满口答应了。
扫干净了外围阵地以后,盛、郑二人开始正式对丹麦人发动了总攻。
大北公司的中国地区总办恒宁生是丹麦方面的谈判代表。这个人颇有来头,清朝打算修筑福台电报线路时,正是恒宁生与闽浙总督李鹤年交涉(参看《制夷“鬼奴”——丁日昌》),后来他长期担任天津电报学堂的教员,与李鸿章一直关系密切,还得过御赐三等第三宝星勋章,算得上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跟盛宣怀也是旧识。前文曾讲到朝廷在修长江支线的时候,盛宣怀伙同大北公司对付胡雪岩,当时大北公司派去与盛宣怀一起秘密商议的代表,就是这位恒宁生,双方合作得非常愉快。
恒宁生觉得凭借自己在中国的资历和这份交情,盛宣怀应该不会太为难自己。可他刚一落座,一看谈判对手还有一个郑观应,心中立刻暗暗叫苦。
大北公司和中国人打过多年交道,恒宁生耍过的中国官员不计其数,但唯独糊弄不了这位郑先生。
清廷筹划津沪线时,承办方是大北公司,而中方负责验收大北代购电报材料的就是郑观应。郑观应拍着胸脯跟李鸿章保证,津沪线不成自己不领薪水,颇有庞令名抬棺决战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