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1康有为来了,快跑(6)

历史不是哈哈镜:真假袁世凯辨别 作者:端木赐香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携梁启超上京参加会试。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4月22日,康梁联系81位广东举人上街,向大清当时的信访办——督察院递交了请愿书。康有为之后,京官与在京的士子们掀起了上书热潮。康有为一看人气可用,遂联系更多的举人签名,最多达到一千多名,大家在督察院门口进行了现场演说。说到痛处,涕泪交流。台湾籍举人罗秀惠更是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一整天。康有为决定进一步扩大炒作,用了一天两夜的功夫,写了1.8万字的请愿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一系列的富国养民之主张,意欲联合18省的1300名举人进行大集会。集会地点定为北京宣武门外达智胡同12号的松均庵,日期定为5月1日至3日。因为传说5月8日是马关条约盖玉玺的日子,所以预定抢在马关条约用宝前四天,即5月4日去都察院投递。5月1日,举人们来得不少,人山人海。康有为发表了演讲,声言不变法国家必亡。演讲完毕后,请大家在请愿书上签名!5月2日,举人们仅来了十几个。康有为本来以为,这天人会更多呢,没想到政府比他更会动作:第一,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孙毓汶连夜派人去给这些考生做工作去了,要大家小心功名前程,考榜马上就要发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听这层,立马老实了。第二,在这一天的一大早,慈禧太后在孙毓汶和李莲英的忽悠下,给马关条约盖上了玉玺。孙毓汶忽悠的是:日本不耐烦了,数日之内必破京师。我们都上有老下有小的,可不敢孤注一掷啊。李莲英指着地图告诉太后:台湾不过豆大一点儿地,割之无妨。老太后估计不懂比例尺啥的,就把自家的那粒豆豆赏给日本人了。士子们一听皇上和太后都批了,就泄气了。有些人干脆把自己的签名档要了回去。5月3日,康有为自己都没来。据说有人提前告知他考试结果了,中了进士,排名第八。当时谣传说,谁再闹就取消谁的前程,所以康有为就不来了,不能影响前程嘛!总之5月4日的集体上书根本没弄成,流产了。

这一切成了历史书上康有为领导的著名的“公车上书”。所谓的公车,乃古代官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为入京应试举人之代称。所谓的著名,是说历史评价与社会影响,特别是现在的历史书,往往对这段历史浓墨重彩,叫学生读得荡气回肠。至于影响,则是美国驻京公使田贝向康有为索去了这份上书,之后不胫而走,刻遍天下,连光绪皇帝都看到了。但仅就当时的活动本身来讲,则有些虎头蛇尾,所谓的一千多人联合上书之事纯属乌有,联合签名还差不多。参加松筠庵集会者虽有1300名举人,最后《公车上书记》附录的题名录里仅存603名;至于联合上书,仅是81名广东举人那次而已。这就是康有为的第二次上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