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中国高校进行了一次空前大调整。北大从散落汉花园大街的三处老园子向偏远的西北方向迁去,只留给汉花园大街一个新名字--“五四大街”--后来,汉花园校长办公处给了文化部,红楼给了国家文物局,民主广场给了中国作家协会,而京师大学堂驸马府划归人民教育出版社,理学院宿舍变成了中宣部家属的大杂院儿,北河沿儿拱形门里的法学院则归了民政部。
200多年前,北大的未名湖并不叫“未名湖”,它叫“淑春园”,是圆明园的一部分,乾隆把它赐给重臣和珅,和珅便在这里大兴土木。那里曾经有64座楼宇、上千间平房、357个亭阁,可惜在1860年,圆明园被打劫纵火,淑春园也没能幸免,只留下湖心岛东侧的石舫底座,还有南边小山坡上的临风待月楼。于是,淑春园就在这里等待着,等待着燕京大学的到来。
1919年,美国教会筹建“燕京大学”,他们选中司徒雷登做校长,路思做副校长,地址就在淑春园。
路思一上任,很快筹得160万美金作为做首期建设款。他建议,燕大建筑的外观设计,要中国风格,内部配备西方设施。司徒雷登是美国传教士,却在杭州出生,他喜欢中国风格,对路思的建议大为赞赏。于是他请来非常欣赏中国建筑的美国建筑大师墨菲,让他做燕大校园的总设计师。
墨菲觉得,燕大主轴线,应该斜指小湖东侧的某座塔,燕大主建筑和这片小湖,都应该放在这条主线上。他从玉泉山古塔那里,获得了灵感,便在湖东建造了著名的博雅塔。
此后,司徒雷登求爷爷告奶奶,先后从陕西督军陈藩手中买下勺园,从原总统徐世昌那里买下鉴春园,从革命军副司令张学良上将那儿买下蔚秀园,又从爱新觉罗·载涛那里买来朗润园,使燕大校园一次次拓展。
1931年,燕大在临风待月楼庆祝建校十周年,冰心教授提议,不如让临风待月楼改叫“临湖轩”,立即得到赞同。钱穆教授顺水推舟,建议把临湖轩脚下那片湖定名“未名湖”。
在院校大调整中,燕京大学永远消失了,只留下一个温馨而又怀旧的名字--“燕园”。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片老园子,因为远离北京城区的喧嚣,一直显得宁静又美丽。
1952年,北大告别汉花园、驸马府、北河沿儿拱形门,搬进燕大这片老园子。西什库的北大医学院和罗道庄的北大农学院,各自独立,扩充成“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与此同时,祖家街的北大工学院,并入清华,清华文学院、清华理学院、燕大并入北大。从此,燕京大学不复存在,融化在北大之中。
进入北大西门,可见草坪上竖立着两座华表。这可是真家伙,绝不是仿制品。它们原来在圆明园安佑宫,建设燕大时,被美国人移到这里。
华表始建于尧,不过尧在世时,华表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个时候,华表叫“诽谤木”,是木头做的,竖着一大根,顶端横着一小根,黎民百姓对领袖有什么意见,就拿锐器刻在木头上。诽谤木也是路标,尧派人把它立在大路口,给世人指路。
华表顶端蹲着的那只动物,名字叫“望天犼”,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华表放在皇宫里面,犼冲着北方,叫“望君出”。每当民间有了灾害,望君出就呼唤君王出宫体察民情。华表放在宫外,犼冲着南方,叫“望君归”。君王如果在宫外游历太久,望君归就会呼唤君王回宫理政。1952年,北大告别汉花园的民主广场,汇集华表之下。无论怎样,北大关注社会的天性,一百年来,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