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20年代的北大校长,已经不是蔡元培,而是总务长蒋梦麟博士代行校长职权。只不过,蔡校长名声在外,即使云游海外,不愿意再管北大,他依然是法定校长,而蒋梦麟也只不过是个代理校长。1930年冬天,在蒋介石的建议下,蒋梦麟辞去教育部长职务,正式改任北大校长。30年代的校长并不好当,那是一段国破家亡的岁月。
1931年9月18日深夜,驻华日军突袭沈阳革命军。远在北京疗养的张学良副司令,为了避免刺激日本人,下令收缴武器入库,致使日军如愿以偿。随后几天,日军占领长春、吉林、敦化,北攻齐齐哈尔,南炸锦州。日本人宣布,东北13600所小学、194所中学、30所大学,必须全部关闭。
东北告急的消息传到北大,北大学生通电全国,抨击日军的贪婪和野心,同时组织“南下示威团”,去南京请愿。12月3日,北大学生在前门火车站集体卧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誓死收复东北失地”,而后南下。两天后,学生们抵达南京,游行示威。汪精卫接见北大代表,说“应付目前局势的方法,兄弟认为有8个字,就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他反对蒋介石只交涉、不抵抗的政策,认为“不丧主权”是“共赴国难”的原则。因为极力主战,顺应民心,汪精卫还政,出任行政院长,这让北大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一年,张中行考进北大中文系。他从北京远郊搬进骑河楼西侧的北大法学院,但是他没有参加“南下示威团”。无论世事风起云涌,他只是一心想着读书做学问。在他的文字里,30年代不会被忽略。但在这位安闲的大学者笔下,30年代和其他年代没什么不同。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即使战火连绵,内忧外患,他只是记得,无论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孩子都要有人教书,而他,只是想做个教书人。这位大出版家,提起当年故事,不生气,不辩解,说的除了沙滩儿的住和沙滩儿的吃,再就是学术学风这些象牙塔里的旧事。
北大的影响,主要是校风。虽然蔡先生不在这里了,但学术至上的风气还是没什么变化,老北大的学术自由风气没变。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 张中行
1935年初夏,第29军副军长秦德纯,奔赴庐山军官训练团,向蒋介石报告华北局势,请示机宜。蒋介石密令第29军承担华北重任,“务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第29军军长宋哲元中将,是长城抗战的名将。蒋介石的这道命令,使他的英雄军队陷入尴尬境地。日本人在华北得寸进尺,要华北政权化,国民政府和第29军只能顺应,还得组织“冀察政务委员会”。
此时此刻,主战派汪精卫,遭遇刺杀,不得不离开政坛,出国疗养。抗日名将宋哲元,不得不担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成了亲日将军,而昔日北大图书馆馆长兼伦理学教授章士钊,竟是这个委员会的“法制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