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资本论》:马克思开创性研究的伟大革命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世界篇 作者:肖刚


  

《资本论》是一部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名著。为了很好地把握这本书的精神所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来源。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接连不断地暴露出来,世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白热化,为了给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斗争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用整整20年的时间,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1500多本相关著作,在做了大量摘录和笔记的基础上,写出了这本《资本论》。这本著作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本著作的思想来源主要有:古典经济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以及法国社会主义者代表傅里叶、圣西门,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等人的思想。马克思采用批判吸收和发展升华的方式将这些智慧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著作当中,因此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资本论》一共分为3卷,还有恩格斯对第三卷的增补。在第一卷当中,马克思首先就资本的生产过程谈到了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在论述商品的使用价值时,他是这样描述的:“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而“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取决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

除了以上列举的关于商品价值论的几个方面,在第一卷中还谈到了货币,从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商品的形态变化、货币的流通与铸造、价值符号、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一直谈到货币转化为资本。在货币与资本的关系方面,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公式,即W-G-W和G-W-G,说明这两个循环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流通阶段。在W-G-W这个流通中,最终花掉的是货币;而在G-W-G这个相反的形式中,最终失去的是商品,得到的是货币。作为这一过程的有意识的承担者,大量的货币拥有者就成为资本家,他们的钱袋就是货币的起点和终点,他们最终而唯一的目的就是无限制地占有抽象的财富。在这个占有过程中,一部分人被称为资本家,一部分人被称为货币储藏者,也就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储藏者,他们不断地将获得的货币重新投入流通领域;而货币储藏者是竭力将货币从流通中分离出来,两种人的操作形式虽然相反,但都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谋取价值无休止的增值。

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延续性研究,即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第三卷揭示和说明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对剩余价值、利润、利润率、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经营资本、货币经营资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转换、利润的组成、超额利润的去向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是恩格斯的补充性说明。

总之,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其中所包含的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学习价值,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同时也是一本伟大的哲学和心理学著作,为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例如,著作中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就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世界篇》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