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像对待表扬一样对待批评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光说不练 作者:王金阳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但是我们自己却很少能认识到缺点,甚至有些问题我们把它当成了可以发扬光大的优点。而作为旁观者的他人可能会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不足。有的人会善意的提出批评,他的本意是促使你进步,催你奋进,而不是进行人身攻击。

可惜的是,我们经常会因为听到刺耳的批评声而愤懑不已,甚至把这当成批评者的挑衅。事实上,只有本着善意的心态,人们才会对你进行批评,否则不如看着你堕落,不予理睬,最后捡一个笑柄。

所以,批评如同表扬一样,都是对人的肯定。表扬并不是百分百的肯定,表扬是一种激励,表示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所长,那也意味着另一些方面有些短,表扬的潜台词是“扬长避短”。批评也不是百分百的否定,批评意味着在肯定了一个人的长处后否定了存在的缺点,目的是帮助他指出缺点、认识缺点、改正缺点。如果一个人毫无优点,自然也就没有了批评的价值。

因此,批评也是正面的信息,接受批评才是正面的态度。

20世纪30年代,当时已经很知名的编剧、戏剧家阳翰笙请茅盾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作序,茅盾看完后说道:“你的书是用革命公式写成的,要我作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

阳翰笙笑了笑说:“批评也是好事。”

他坚持请茅盾作序。茅盾推辞不掉,答应给他作序,在序言中茅盾写道:“这部小说从总体上来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作品,因为它描写人物运用的是脸谱主义手法,结构故事借助于‘方程式’,语言上也是用标语口号的言词来表达感情的……”

茅盾认为这样的批评的序言阳翰笙一定不会用,可是没想到阳翰笙一个字没改放进了书里。

正因为阳翰笙的虚心的态度,获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也得到了茅盾的尊重。阳翰笙本人也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编剧之一,与这种勇于接受他人批评的态度不无关系。

因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所以大家都喜欢拍马屁、听赞美,却排斥批评。这其实反映出人们抵制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对他人的否定保持了谨慎的反感,生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看到的自我保护。

人们抵制批评多是因为面子问题,生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生怕别人嘲笑。也是怕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否定,否定自己付出的努力、血汗。面子算什么?面子并不是我们依仗的生存之道,被人批评如果不能避免,说明我们自身却有过错,那就欣然接受,并坦然接受。接受批评也是一种成长的需要。在别人的批评中不断提高自己。面对批评不要进入愤怒状态,那只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糟糕。

如果在明知道已经犯错的时候还拒不承认错误,那就只能被人看不起了。

如在2011年知名的“故宫失窃案”破获后,故宫—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所在,向公安机关赠送锦旗时,内容为“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一经媒体报道,引起轩然大波,专家学者纷纷指出“捍”与“撼”绝非通假字,而且意思完全相反,堂堂故宫却犯下如此荒唐的错误,实属不该。

可是面对声势浩大的批评声,故宫不但没有虚心接受,一方面在为自己进行苍白的辩解的同时,另一方面面对批评自己的记者竟然说“第一波想出名的人已经出名了,您晚了一步,下次赶早”。

《新民晚报》评论此事说:面对批评,能赖则赖,能躲则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态度,并非个别。故宫方面,不过是表现得比较极端罢了。持这种态度,一来是怕担责;二来是怕认错之后,会招来更多的批评,下不了台。其实,这真是小看公众了。老话说得好—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你犯了错,想赖,没那么容易;你认了错,公众一定会客观、公正地给你正确评价,甚至反而容易获得公众的宽容和赞许。面对批评的态度,是一块试金石。无论是个人、单位,还是政府部门,都可以从中试出“成色”来。

面对批评,董卿与故宫选择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也收获了不同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才可能敢于批评。也正是如此,批评意见往往多有“真知灼见”,给人以思考、警示和启迪。正如陈毅同志曾有诗写道:“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大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

所以,批评不是坏事,是正确认识自我的渠道,只有虚心接受并真心改正,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