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蒙古帝国的统治者,蒙哥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颇有才干的君主,但是他显然不如他的父亲拖雷那样重视手足之情。蒙哥很早就意识到,在权力面前,亲情只不过是一层暧昧的薄纱。因此,尽管忽必烈在自己继承汗位过程中表现颇佳,但是很快,这个弟弟在对南宋、大理的一系列军事成就便招来了蒙哥的猜忌。正如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君主论》中所描述的那样——“权力是无法分享”的。蒙哥和忽必烈这对兄弟的关系开始急转直下。
蒙哥开始对忽必烈从行政和军事两个层面分别展开钳制,打击忽必烈藩府势力,迫使忽必烈交出了邢州、河南、陕西这三个地区的地方权力,撤销三司。军事上则以忽必烈的脚有问题,对其采取彻底封杀的态度,不让他参与对南宋的全面进攻。从忽必烈晚年的身体状况来看,他似乎的确有关节炎之类的毛病,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和蒙哥之间的问题不是“没瘸!走两步……”就可以解决的。忽必烈被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一度意志消沉,但近侍燕真的一番话却令他不得不有所行动:“蒙哥已经怀疑您有异志了,现在他率军远征,怎么可能让您以皇弟的身份悠闲地留在后方?”显然忽必烈不主动作出一些表示,更大的打击可能就在眼前。
在自己的汉族士大夫幕僚团的建议下,忽必烈首先将自己的爱妻察必和儿子真金送往和林充当人质,随后又亲自觐见蒙哥。据说两兄弟见面之后竟然同一时间落下了眼泪,忽必烈的口才还没有来得及施展,蒙哥便已经原谅了他,并任命他为南下攻宋的东线最高指挥官。蒙哥和忽必烈在也可迭烈孙之地的这次见面,表面上虽然异常煽情和感人,背后却有着各自的算计。对于蒙哥而言,东线统帅塔察儿的“不给力”已经令他十分困扰,无奈之下,他只好让自己骁勇善战的弟弟忽必烈再次出马,在东线牵制南宋的荆湖军区。而忽必烈的大军刚刚进入战区,西线便传来了蒙哥死于合州城下的消息。人们所说的“天命所归”,大抵便是如此。
按照正常的逻辑,忽必烈理应在得到自己兄长死讯之后第一时间回师,以便夺取政权。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忽必烈的眼光却放得更为长远。蒙哥死前虽然没有指定继承人,但事实上也进行了相应的部署——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事实上便是看守内阁,自己贸然回师,自然会被第一时间收回好不容易才重新获得的兵权。与其如此,手握重兵留在战区,后发制人才是更好的选择。因此忽必烈慷慨地表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随后登上香炉山,让自己麾下的水战专家董文炳强渡长江,大有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