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盘旋在云端的隐秘通道(8)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作者:聂作平


米拉山:西藏江南的缔造者

距今50多年前的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一支衣衫褴褛的部队从四川出发一路向西,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亘古以来人迹罕至的高山雪原上,硬生生地开凿出了一条崎岖起伏的公路。在不长的时间里,这条被藏区群众称为五彩路的公路便延伸到了西藏腹地。一天,当这支部队的最高首长站在一座高峻的大山垭口回望来路时,忍不住热泪盈眶。他对手下将士感叹:“快到拉萨了,但谁以为我们是来拉萨享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是为西藏人民打长工来了。”这支部队,就是英雄的十八军;这位首长,就是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将军;这座让他感慨万千的大山,就是米拉山。张国华将军明白,作为川藏线上的最后一个大障碍,一旦征服了米拉山垭口,也就进入了平坦的拉萨河谷,修建川藏公路也就基本大功告成。 

对于今天顺着318线进藏的旅人来说,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抵达米拉山垭口时,余下的路途也将从此变得平坦和安宁,如同激情四射之后复归的娴静与淡然。可能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米拉山垭口比其他任何大山的垭口都更引人注目--这里悬挂的经幡远远超过其他垭口,以至于在重叠飘飞的经幡遮掩下,找来找去,我竟然无法找到米拉山垭口的石碑,倒是旁边一尊雪域高原的标志动物牦牛的石像傲然挺立,独立在5000多米高原的风雪中。

米拉山又称“甲格江宗”,意为“神人山”。从行政区划上看,它地处工布江达县境内,与墨竹工卡县相界;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横亘于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从而成为雅鲁藏布江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米拉山之西属于拉萨地区,米拉山之东属于林芝地区。众所周知,林芝温和湿润,能生长许多西藏其他地区根本无法生长的植物,由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向来有西藏的江南之称。而米拉山,正是美丽的西藏江南的缔造者:从比青藏高原纬度更低的印度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顺着雅鲁藏布江这个天然通道长驱直入,当它一直行进到米拉山时,被南北走向的米拉山像一扇门似的挡住了。于是,这些暖湿气流不再西进或北上,而是在林芝地区形成降水,从而使得林芝地区长年笼罩在来自热带、亚热带的雨水中,它原本因海拔较高而干燥的气候从而得以改变。气候的改变,则意味着植物和动物的迥然相异--山之东气候温暖潮湿,利于植物生长,因而植被茂盛,松木、桦木、冷杉等树种构成的森林里,生息着獐子、羚羊、狗熊等动物,也生长着天麻、贝母、三七等珍贵药材。与林芝仅仅一山之隔的拉萨地区,没有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从而变得干燥寒冷,不仅没有林芝那样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就连山体也浑圆低矮,而且岩石松动,易于滑坠。

米拉山同时还是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发源地和分水岭。与内地江河的分水岭不同,青藏高原的分水岭除了分割水系,让它们泾渭分明外,其冰雪融水,还往往是这些江河最原始的动力。米拉山亦如此。米拉山连绵的群峰上冰雪皑皑,其实就是一座座储量惊人的立体水库,拉萨河和尼洋河就从山间开始了最初的孕育。至于5020米的米拉山垭口,则充当了拉萨河和尼洋河的分水岭,在它斗折蛇形的山脊两侧,拉萨河和尼洋河像两个业已长大成人的兄弟要各立门户一样,它们也必须分道扬镳,踏上属于各自的漫漫征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