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讲座是北大的一道风景线(1)

站着上北大 作者:甘相伟


近些年,社会上各种版本的“北大讲座”系列图书非常畅销。

这一方面彰显了北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彰显了北大学术的魅力。向往北大的人,无不向往北大的讲座,平日里,散布在各个教室的周末讲座更是北大最别致的一道校园风景。

不敢想象,如果北大没有讲座,那么它将变成思想贫瘠、荒芜人烟的戈壁滩;如果北大没有讲座,那么北大精神的百分之八十都将孱弱无力。

到底什么是“讲座”呢?通常来说,就是学者台上讲,学子座下听。

有人总结说,北大有“三多”:一是社团组织多,二是学术活动多,三是思想流派多。而“三多”的集中体现,就是各种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讲座。接着有人会说:不听讲座,不算到北大;还有人说:在北大课可以不上,但讲座决不能不听。

一般来说,凭借它的声望,被邀请者不管名气多大,职位多高,都不会拒绝。于是,北大的学生有福了,可以见识到各个领域最优秀的思想者。

尤其让外人羡慕的是,北大学生一直有听取世界顶级讲座的运气和机会,这也是北大学子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

现在,北大校园内每天还会在条幅上、BBS上、讲座网上公布各种各样的讲座信息和一些热门人物的热门讲座。

每次开讲前,门前都会挤满听讲的学生,座位更是被提前数小时“预订”,桌面上满是用于占座的物品。主讲人带来的是思想的盛宴,听众带来的是问题、思索、感悟和辩论,好不惬意。

北大校园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而经典的段子。

20世纪90年代初,北大邀请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在学校定期演讲,一位毕业校友强烈要求加入。校方问:人家都是著名专家学者,你的身份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我是著名本科生。

在北大听讲座,也是我汲取学术养料,丰富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从我进入北大当保安开始,工作之余我只做三件事:阅读、蹭课、听讲座。

我通过在北大的学习,可以体味北大前校长许智宏称讲座为“知识快餐”的意思。

他说,讲座可以让学子们了解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诸学科的最为基本的东西,也可以让他们深入研究与探讨某一方面的学术前沿问题。

我正是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

在北大,大大小小的讲座我听了上百场。比如,我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过王石讲他早年的创业史、冯仑讲他的企业经营战略,还听过俞敏洪、杨澜、李开复、林毅夫、黄怒波、张亚勤等人讲述他们的奋斗史。

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地产界思想家冯仑的讲座。

记得有一次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听他讲“从野蛮生长到理想丰满”,我觉得很有味道。

他说他曾经和大陆一批企业家去拜访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李先生专门到电梯口去迎接他们,和他们一一握手,同时李先生还看到旁边有一位服务员站在那里,李先生又过去跟这位站岗的服务员握手。

李先生的做人品格给大陆企业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都想知道李嘉诚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李先生告诉他们八个字“拥有自我,建立无我”。

说简单点,就是你既要把自己当回事,又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这给大陆企业家上了有益的一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