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大的精神地带(1)

站着上北大 作者:甘相伟


北大燕园是个热闹的地方。

北大的一个学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或许北大既不是中国最大的大学,也未必是最美的,但是却是我最熟悉和最热爱的地方。

比如,最让北大人留恋的精神地带,除了未名湖,必是三角地了。

三角地,其实面积不大,不到10平米,因形状似三角形而得名。它与北大百年讲堂仅一路之隔。

在历史上,它作为北大 “民间信息发布中心”,曾是北大师生发表见解,表达观点的民主阵地。

尤其20世纪80年代,三角地就是北大的代名词。它是一个思想圣地,是北大精神的缩影,是蔡元培“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象征。

20世纪90年代后的信息栏上,贴满了租房、讲座、求职的信息,北大学生在三角地查看信息已经成为北大的一个特色。

遗憾的是,2007年11月,存在了几十年的北大三角地信息栏被拆除,那时我刚到燕园两个月,听说拆除的消息,我也深感遗憾。

校方称信息栏商业信息过多,此举为环境整治的需要。

在北大它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各个协会的海报在这粘贴,当然也避免不了一些住房之类的广告,但不可否认,它是燕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三角地已成了校园中心的代名词。

我听说拆除三角地的消息传到钱理群教授那儿的时候,68岁的钱老显得有些激动,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说道:“那以后所有消息都得先通过学校审批了?”

未及回答,钱老重又靠回原位,默默道:“那就不再是‘三角地’了。”

可见,这样一块小小的区域,已经成为如钱老等一批北大人的精神记忆。

现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著名诗人西川1981年考入北大时,发现周围的同学“只要是字,都会凑过去看”。

当年的北大,每幢宿舍楼有一个电视机房,报纸杂志很少,地处学生上下学必经之路的“三角地”,理所当然成为校园生活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每次路过“三角地”,这位校园诗人总会跳下车,把破单车一架,凑近布告牌,搜索最新人文讲座、社团信息与学术争鸣。从大饭厅打完饭的学生,许多端着饭盆径直走到布告牌前,边看边吃。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三角地”开始进一步确立它的价值,渐渐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