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市电影与城市镜像(4)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 作者:唐丽君


在80年代以来至少在上海本土我不记得有过什么当代的都市电影。上海可以寄托在电影上的灵魂还是在增长,还是有欲望。它会跑到连续剧上去,就是90年代最早出现的,北京开始有《渴望》,上海开始出现有一个《上海一家人》--我一集不落每分钟都看完,它是第一部挣扎着想回忆旧上海电影美学的,诚意可嘉,终于想起了那件老旗袍。北京有一帮人,王朔、英达开始拍都市主题《我爱我家》、《北京人在纽约》等等,今天再去看后面的仿作也很难超越它,政治讽喻都是一流,但是他们写这个的时候未必有这么清楚的意识。他们有一点做到了,摆脱了第五代导演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悲剧性的还是主题先行的模式,通过连续剧的方式找到一种影象叙述,而且开了一个大路,此后到现在的连续剧很难设想没有这几个参与怎么开始。上海有一个女英雄就是黄先生的女儿黄蜀芹,我有幸见过她很漂亮的一张脸,她的脸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看到文艺界的人。我小时候有幸见过一些演员,她有书卷气,而且是影视圈的书卷气。我特别喜欢她拍的《孽债》,一不留神成为一个当代都市主题,就是一个寻找都市,孩子们回来找父母,然后在都市里面迷失。这里面很可贵的出现了上海话,这是今天的上海,这是我长大的上海。再下一部非常精彩的就是《夺子战争》,我在纽约一集一集把它看完,我还认识这个电影的原始主角。这《夺子战争》大部分用上海话来表演的,所有上海小市民的纠葛、凄凉、热闹和泼辣。刚才王家卫透露他想拍上海连续剧,就是那股精力,那股欲望。上海是特别胆小的地方,上海就拱手把中国电影中心这么一个时代的记忆让给其他的地方。还有一部连续剧请的是山东的一个老演员,叫王玉梅,演的一部电视剧(《儿女情长》)是有一个儿子在开出租车,一直演到她死,典型上海弄堂里的死,所有人围着她,然后上海话就直接出来。可能也因为我当时很怀旧,我记忆当中这几部电影印象很强烈。

“罪恶,暴力,性,中产阶级,小市民,欲望,贪婪,妒忌,没有这些东西没有都市电影,甚至可以说没有电影,可是刚才那些特质全部是1949年甚至一直到今天不可以表达的。”

——陈丹青

再有一个出口就是往纪录片上走,我听到一部电影,今年刚刚在上海电视台播放过,是一个很次要的没有名的导演拍的。说小时候1948年想逃到香港去,母亲领着他,他忽然听说要不回来了,当场扭头就走,母亲就带着其他的孩子走了,他就回到洋房里面一待待到现在,就是一个人和一个老洋房的故事。他生命的全部就是这栋洋楼,在文革十年被撵出来了。那十年只要走近这条街他宁可绕着走,文化大革命以后财产归还,他又回到这个房子,一直住到今天,等到这个电影拍完,那个洋楼就要被拆掉了。这么好的题材,我不知道电影导演在做什么,但是拍出来以后上海市未必能通得过。罪恶,暴力,性,中产阶级,小市民,欲望,贪婪,妒忌,没有这些东西没有都市电影,甚至可以说没有电影,可是刚才那些特质全部是1949年甚至一直到今天不可以表达的,只能有其他主题代替进去。80年代以来出现一些灰色题材,很审慎的加一点进去,到今天这个状况差不多还是这样。香港电影为什么泼辣,台湾电影为什么深沉,因为里面有暴力,有贪婪,有人的分裂,有城市里的畸形,城市里的活力,就像张爱玲讲的叮叮当当车开,每个下午是今天的,是我的,就是非常肯定这个日常生活,肯定马路上的一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