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最应该注意的病
老百姓经常用“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来形容春季气候特点,春季若不注意保健、保暖就易患上甲肝、腮腺炎、风疹等流行性疾病。因此,应当要做好春季养生保健,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四类传染病你得小心
流行性腮腺炎:症状有发热,腮腺部肿痛,一般先见于一侧,大多在1~2天后对侧也肿大。多数1周内可痊愈,而且获得终身免疫。无并发症的宝宝无需就医,只需在家中隔离护理,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用冷毛巾挤干水后轻轻地贴在肿胀的部位减轻疼痛和肿胀,直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若发现宝宝高热不退、呕吐频繁、头痛、精神委靡、嗜睡,要警惕并发脑膜脑炎,须及时送医院。
甲型肝炎:甲肝发病一般在春秋两季,易感人群在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经过 15~40天的潜伏期即可出现症状。因此,凡出现发热,吃不下饭,感到恶心、呕吐、乏力、面黄、小便像浓茶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检查。
流行性出血热:突然畏寒,继之高热、面红、胸肩部红,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肤出血点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风疹:风疹病毒会伴随人的咳嗽和喷嚏而飘浮在空气中。抵抗力较弱的人吸入风疹病毒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便开始出现症状。1~2天后面部、颈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疹子,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子。预防风疹病毒的关键是减少与风疹患者的接触,不要与风疹患者面对面地谈话,孕妇应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确诊的患者应隔离治疗。
六种疾病此时高发
溃疡病:春季机体代谢增高、胃液增加,凡此种种,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或诱发溃疡病。溃疡病患者应合理膳食、劳逸结合、保证睡眠、防寒保暖、稳定情绪。
过敏性疾病:春暖致病微生物、花粉、杨柳絮等致敏原容易使过敏性体质者机体产生变态反应,轻者会出现眼痒、鼻塞、流涕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喉头水肿、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等病症。因此,有过敏体质的人,在春游时一定要穿长袖衣裤、鞋袜,可戴挡风镜和口罩,并尽可能避开鲜花开放的地方,一旦发生花粉过敏要及时就诊。
心血管病:每年三四月份是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之一,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这期间发病率也特别高。主要是因为这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时风时雨,冷暖无常,而且人的情绪在春季处于旺盛期而不稳,往往会使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加重。为避免心脏病复发或病情恶化,应该认真服药,积极治疗;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注意休息和衣着保暖、饮食营养适度等保养。冠心病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等应急药物。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除穿着暖和外,还应特别注意保持居室温暖干燥,避免呼吸道感染或过度劳累而引起心脏病发作。
鼻出血:儿童在春季发生鼻出血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季节。主要是因为儿童突然获得室外活动的机会,特别兴奋,在忘乎所以之时易造成鼻外伤出血;春天空气的温度增加而湿度降低,使冬天过久收缩的鼻腔血管扩张,鼻内产生干燥、发痒等不适感,稍一抠挖即会出血。家长应控制儿童的剧烈活动,避免鼻外伤;在鼻痒时不要抠挖;饮食中给予清淡之品,切勿多吃炸煎的肥甘厚味;预防感冒和其他热性病,一旦患上应及时退烧治疗;如果有春季鼻出血史者,可以服用金银花、菊花、麦冬、生地水煎液以预防。
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对气候的变化相当敏感。由于春季气温变化频繁,忽暖忽冷,时雨时风,很容易使患者的关节炎症状加重。所以在这一季节里,患者更应遵照医嘱,认真服药,积极治疗。如果是病情已经好转或趋于稳定的患者,在春季应该特别注意患病的关节部位需加强保暖以及全身保暖,可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精神病:每年三四月间是精神病患者的发病高峰期,所以春季里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家属应该多多关心患者,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说话办事尽量避免给予患者不良的精神刺激,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对患者加强劝说开导的心理治疗。同时,对患者在春季表现出的烦躁不安、莫名焦虑、忧郁多疑等保持高度警觉,及时带患者就医。遵照医嘱加强药物治疗,帮助患者度过春季这一精神病的高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