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买加体系的形成
随着美元与黄金的脱钩,美元价值失去了稳定之锚。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加勒比海西北部的牙买加达成"牙买加协议",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牙买加体系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牙买加(Jamaica)源自印第安语,意为林水之乡。不无巧合的是,买加协议规定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央行可按市价自由买卖黄金,正式将黄金逐出国际贷币的地位,宣告了美元"放水"时代的到来。协议还要求逐渐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减少各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例,而以特别提款权来逐渐代替美元作为各国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与外汇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又称纸黄金,其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特别提款权最初发行时每一单位等于0.888克黄金,与当时的美元等值。1974年,国际基金组织正式宣布特别提款权与黄金脱钩,改用一揽子货币作为定值标准。
表面上看,牙买加体系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但事实却相反。特别提款权在世界储备资产总额中的比例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逐年下降,1971年尚占4.9%,1980年下降到3.3%,1990年下降到3.1%,到2002年下降到无足轻重的1.05%。与之相反的是,外汇储备在世界储备资产总额中的比例由80年代初的下降趋势自1985年以来转变为逐渐上升,从1980年的82.6%下降到1985年的79.4%,又上升到1990年的88.1%,到2002年上升到93.7%。其中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1990年降至最低点50.1%以后呈回升之势,恢复至64%左右的水平。2005年,国际收支结算中美元的比例占66.4%,欧元占24.3%,日元占3.7%;在国际储备的比例中,美元储备始终稳占66%的比例。
因此,尽管马克和日元等强势货币在世界储备资产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美元仍保持国际计价单位、交易媒介、价值储藏手段的特殊地位。牙买加体系实质上无非是美元本位制。
牙买加协议严重削弱了黄金的货币职能。黄金占世界储备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都在缓慢下降,由1949年的73.5%下降到1975年的18.1%。在牙买加体系下,该比例到1985年迅速下降到7.6%,到1990年降为5%,2002年时仅为区区1.73%。在黄金丧失货币职能、采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的交易若不采用美元计价,交易成本将会大幅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