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辑(5)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作者:李镇西


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民主的生活方式,还意味着“尊重”与“遵守”: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并彼此尊重;对经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制度、规则、纪律的遵守,对公共秩序和公共规则的遵守。尊重,是指对精神而言,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思想自由、精神个性、参与欲望、创造能力等等。遵守,是指对行为而言,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团队,规则是和谐有序的保证,某些时候克服个人的欲望而服从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正体现了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自我中心,不是民主。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民主的政治制度需要社会土壤,这“土壤”便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保障,这个保障制度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民主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体制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所谓“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没有民主的道德基础,所谓民主制度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我所说的包括“民主课堂”在内的“民主教育”,是在生活方式这个意义上使用“民主”这个概念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民主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公民。

但是,这里的所谓“培养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公民”绝不能仅仅是一句动听且鼓舞人心的口号,而必须落实于教育行动。换句话说,民主教育的理念必须要有明确的载体。

这个载体,可以是学校的各种德育途径和形式,但我更看重课堂教学。不是说德育途径不重要,而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师生在学校度过的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如果离开了这个主阵地,单纯通过主题班会等德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民主品质和民主能力的培养,是难以奏效的。

说到课堂,我还想谈谈对课堂功能的理解。过去我们很多人往往把课堂功能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后来又增加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的理解始终没有把课堂和学生的精神成长相联系。我认为,课堂教学既应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应该将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注入孩子们需要滋养的心灵:善良、正义、忠诚、气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宽容、人权、公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注入”绝不是脱离教学内容进行生拉活扯的强加或牵强附会的联系,而应该自然而然地融汇在教学过程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