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历、崇祯年代,由于水路交通的大发展,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兴盛,中国逐渐形成了十五大城市,它们是:北京、南京、杭州、镇江、广州、福州、苏州、上海(当时称松江)、淮安、扬州、临清、济宁、扬州(主要是今天扬州下辖的仪征市,当时称仪真)、芜湖、景德镇。城市的发展又带动了官与商的合流,最终到了万历年间几乎到了“无官不商”的地步。东林党主要成员的出身虽然大多为中小商人家庭,但他们对于商人的同情是毋庸置疑的。那个时期,四分之三的进士、举人是商人出身。
仅拿明代晋商典型的张家、王家为例。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张四维之所以成为首辅,在政治上,靠的是他舅舅王崇古(兵部尚书、陕西总督),而王崇古的爷爷王馨是河南邓州学政;在经济上,则靠其父亲张允龄、叔父张遐龄、岳父王恩、大舅子王诲、二弟张四教、四弟张四象等这些大商人。王崇古的父亲王瑶、哥哥王崇义、从弟王崇勋、伯父王文显、姐夫沈廷珍和外甥沈江均也是大盐商。
张家、王家在联姻的同时,还与大学士马自强家联姻,而马自强的兄弟马自修也是大商人。三家联合几乎垄断了当时的盐业市场。以至于御史永郜为此愤怒地说道:盐法之所以败坏,就是被权势之家所垄断。因此,官商家族成为明代非常明显的特征,也是商人与官员进行争斗的后台。
商人的势力增强并不仅仅表现在官商一体化以及官商斗争上,更体现在商人的生活方式、思想上,商人的经营方向影响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这又是晚明出现社会风气奢靡化的根本原因,也是败明的原因之一。
引领风尚的明代商人
男不男女不女的明末读书人
万历年间的苏州城内,铺户兴旺、买卖兴隆。在各色商铺之中,许多商人、富家子弟、读书人、官员流连其间。举人李乐在书童的几次催促下,终于放下了书本来到大街上散心休息。书童李来一边走一边说:“少爷,今天出来可不能白出来呀,再过几天就是老太太的生日了,您可得买些东西呀。龚春瓦瓶现在非常有名,不如买一个吧。”“龚春瓦瓶?什么牌子?”
“哎呀,少爷,您真是读书读死了。龚春、时大彬两个人是现在做瓦瓶最好的两个人,他们做的瓦瓶光滑如玉、细腻温润非常好,每个都能卖到二三两呀!”
“啊?二三两?要知道二三两银子,那可是农民要一年不吃不喝才能积攒下来的呀。这么贵重的东西,咱们买它作甚。”李乐一口回绝。李来听罢,沉思一会儿,又道:“那就买个胡四铜炉或赵良璧锡器,一两银子就行。少爷,人家大门大户都买这些东西,咱们如果没有,还不让人家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