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振臂高呼:“誓死捍卫吴王!”张士诚将长剑一挥,“今日起,一宅一家是为战场,人无分老弱是为战士。”一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正式开始。不久后,张士诚被朱元璋捉住,有的说他自缢身亡,有的说被朱元璋用弓弦绞死,有的说被朱元璋命人乱棍打死,有的说城破自焚。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也就是明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登基之后开始北伐。四月占领开封,八月攻克元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往漠北。1371年平定四川,1381年攻占云南,1387年收复辽东。随着朱元璋的实力愈加强大,他的烦心事也越来越多。其中之一就是原属于陈友谅、张士诚管辖的地区仍有许多人在怀念他们。特别是张士诚,这位靠着十八条扁担起家的“东南王”虽然进取心不强,一心偏安东南,但确实对当地百姓非常和善,轻徭薄赋,死后每年的阴历七月三十日,江浙等地老百姓都借着为地藏菩萨烧香的名义来纪念他。
因此,东南地区许多百姓对这位新的统治者依然比较反感。朱元璋从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角度出发,对该地区百姓进行严密监控。江浙闽粤地区濒临大海,造船业极度发达,民间就可以建造宽三四丈的私人船只,而巨贾富翁们甚至可以建造规模能与陈友谅战船比肩的货船。
当年陈友谅的战船长达十五丈,宽达两丈,高达三丈。几十年后的朱棣时期,中国的战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这些都是靠江浙地区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建造起来的。
对于大海,朱元璋是陌生的。陌生自然会有三种表现:一是惧怕,不敢下海;二是疑惑,探究下海;三是蔑视,懒得下海。朱元璋就属于前两种情况。他为了防止江浙等地区百姓与“海外势力”勾结,便下了“禁海令”,由此,便有了著名的“片板不许下海”的命令。
因为篇幅限制,朱元璋禁海以及对海外诸国持“软弱”态度的原因,我们不作详细阐述了,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防止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海上残余势力与倭寇、蒙元联合攻击明朝。据史料记载,这些残余势力东与倭寇联合,西南则与东南亚诸国的一些势力联合,直到永乐年间,这些残余的反明势力仍然大规模地存在。永乐皇帝还为此专门下旨:只要这些人回乡就可以赦免罪责。
第二,不对官方禁海,希望垄断海外贸易利润,增加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