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人类的梦想(1)

红色觉醒:从鸦片战争到南湖红船 作者:陈杰


一、天下为公 “大同世界”与理想国

人类从来都没有放弃追逐梦想。

对大海的向往成就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对天空的向往成就了蛛网般密集的国际空中交通网,对交流的向往成就了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对太空的向往成就了航天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无数科学幻想作品的问世。

那么,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成就了什么呢?

从古到今,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探讨着同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人类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们从各自的时代背景、思维模式、道德标准等方面出发,给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几乎与哲学同时诞生。在中国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先贤孔子所说的一段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的“天下为公”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理想之一。“天

第一章

从理想映照现实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光辉历程

下为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孔子后面做了一系列表述:大家一起选择贤明的人治理天下,人人讲信用,社会很和谐;每个人不仅仅只尊重照顾自己家中的老人,也不仅仅只关爱自己的子女,而是把尊老爱幼的风尚推广到整个社会,所以,每个老人都能安享天伦之乐,每个青壮年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都能得到救济;每个男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每个女人都能找到好归宿;每一种资源都不会丢在地上浪费,也不会随便占为己有,每个人都不会好逸恶劳,也不会只为一己之私卖力;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没有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这样的社会就是“大同”。

概括而言,孔子心目中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拥有选贤任能的政治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人有所为、有所养的社会制度,天下为公的道德体系,自觉劳动的价值观念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孔子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其美好的社会,这恰恰是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一个反面。孔子身处的春秋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导致民不聊生。诸侯国君或者荒淫无道,或者滥行不义,或者穷兵黩武,弑君夺位,杀人越货。为了权力,甚至兄弟父子反目成仇,同室操戈,“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幻想。孔子目睹这一切,感慨之余,不由怀念起他想象中的夏商周“三代以前”的美好“大同”社会。他把这个想象中的和谐社会作为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

孔子终其一生也没能看到他理想中那个“大同”世界,甚至没能完成他的最低目标,让天下或是某个侯国恢复尊崇礼制、上下有序的体系。但孔子的那番“大同”论却给了后世中国人许多的启发。近代,康有为在经过维新变法的洗礼后,又初步接受了当时欧洲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遂断断续续写就了一本《大同书》。他把孔子的“大同”思想和维新变法、社会“进化”相结合,构思了一个理想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人人都是“天子”,都是“同胞”,从一出生就能接受完善的教育,在成长中通过各个梯次的教育系统的教育,实现健康成长;每个人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都有一项专长,社会也因此而完美和谐。他把这个社会看成是未来发展的最终方向,他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渐而共和,再渐而实现“大同”。

无独有偶,在西方,类似“大同世界”的思想也在孔子生存的那个时代之后不久萌芽了,其代表作品就是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 前347)的《理想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