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最终被慈禧太后所抛弃,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归于失败。义和团较之太平天国而言是一个更为不成熟的运动,它的失败也证明了农民阶级如果缺乏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注定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在探索近代中国的出路这个问题上,把希望寄托在农民阶级身上并不现实。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
与此同时,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没有放弃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事实上,在鸦片战争前后,就有一批主张“务实”的士大夫开始呼吁向西方学习。
众所周知,清朝前期文字狱盛行,一些士大夫为避祸,埋首书斋,寻章摘句,做一些考据、文字、训诂等不急之务,对世事毫不关心。而清末社会的巨大变革令一部分人警醒,他们开始重拾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提倡的“经世济用”一说,其中的林则徐、魏源、姚莹等有见识者推动了一股新思潮。
林则徐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对西方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在任两广总督期间,主持编撰《四洲志》,并翻译引进一些来自澳门的外文书籍,同时还制订了一套依靠群众抵御外敌入侵的战略战术。所以,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唯独在广州无隙可乘,由此足见林则徐之卓越才能。而魏源作为林则徐的好友,他秉持经世济用的理念,将林则徐的成果进一步发扬光大,编撰《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相信魏源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本在中国反响平平的著作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引起了极大轰动,直接促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发展。
另有姚莹的《康 纪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书,亦广泛介绍了西方的情况,并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理念。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挨过两次打的清政府终于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加上当时太平天国正在南方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清朝政府开始将林则徐、魏源等
人的部分主张付诸实践。
主导这次“自强”运动的中央代表人物是素来有“鬼子六”之称的恭亲王奕 。在慈禧太后上台以后,这个当初因与咸丰皇帝争夺储位失败而遭冷遇的亲王瞬间变成了红人,成为清廷新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领班大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置是清政府买办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机构不但是清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管理机构,也是清政府“办理洋务”的管理机构。以这个机构的设立为契机,清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引进西方技术的举措。
而“搞洋务”真正的主力军则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壮大起来的一批汉族官僚,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洋务运动的主导权之所以落在地方实力派手中,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的统治开始分散化。太平天国运动摧毁了清政府原本稳固的统治基础,八旗兵、绿营糜烂不堪,清政府不得不依靠那些手握团练的汉族官僚进行镇压,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实力不断壮大。拥有雄厚人力财力的地方汉族官僚因此就有了办洋务的本钱。另一方面,这些汉族官僚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武器装备和技术支援,就和来华的洋人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因此,他们就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
洋务运动前期主要以“求强”为主要目标。从曾国藩于1861年在安庆设立军械所开始,洋务派开始创建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其中以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为庞大。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亲眼见识到了洋式枪炮的巨大威力,因此他让留美学生容闳协助,从国外购置机器,在上海购地建立起了这家军事工业基地,以制造枪炮、弹药、船只和炼钢为主要项目。除了李鸿章的淮军给予经费支持外,还获得清政府的海关关税补贴,因此,江南制造总局在几年之内,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另外,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的金陵制造局等也具有一定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