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后袁世凯时代的北洋政府(4)

红色觉醒:从鸦片战争到南湖红船 作者:陈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大陆,欧洲主要列强英、法、俄、德、奥匈等分别结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展开厮杀。到1917年,欧洲战场的战局已经进入僵持状态。此时,美国正酝酿参战。因为一方面,美国与协约国的英、法等国的贸易额在战争开始以后急剧增加,而与同盟国的德国贸易额却直线下降;另一方面,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破坏到美国的核心利益,德国推行无限制潜艇战,在大西洋上四处袭击商船,其中包括美国的商船,德国还在南美与美国进行投资竞争。美国在1917年初就决定支持协约国加入战争。同时,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游说中国也加入到协约国作战。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影响很小,只有日本一开始借口向德国宣战,趁列强忙于在欧洲大陆厮杀之际,强行占领了山东,并在太平洋上疯狂抢占德属岛屿。而中国在当时没有必要也没有实力去掺和列强之间的大战,所以北洋政府“严守中立”。当然,到1917年,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来说,一旦美国参战,以美国的战争潜力,协约国将获得压倒性的优势,此时加入协约国,无疑更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驻美公使顾维钧等一部分有识之士也这样认为。

耐人寻味的是,原本日本为追求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害怕中国可能会在战后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权益,因此极力反对中国参战,在得知美国的态度后,却一反常态,极力怂恿中国参战。日本首相寺内正毅立刻派西原龟三到中国提出了颇具诱惑的条件:退还庚子赔款2亿日元,支援参战军费3000万日元。美国人听说日本的态度后,也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改为不主张中国参战。

这看起来似乎十分荒诞,实际上这是当时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 美日矛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美国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态度,支持日本对抗俄国。但在战后,日本在华势力大大膨胀,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加上美国国内出现一股排外风潮,将日本人视为“黄祸”加以隔离排斥。所以,在这一时期,美、日两国都将对方视为潜在的假想敌,认为彼此之间必有一战。美日矛盾因此上升为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

日本和美国挑起的中国参战问题很快令府院之争白热化。日本向段祺瑞承诺一旦参战就给予金钱和军火的援助。为了借日本的力量壮大皖系,段祺瑞极力推动中国参战。2月9日,北洋政府就无限制潜艇战向德国提出抗议。3月3日,由于德国拒绝中国抗议,段祺瑞推动北洋政府与德断交,但黎元洪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却于次日拒绝签字盖章,要求宣战必须经过国会同意。段祺瑞与黎元洪不欢而散,一怒之下,段祺瑞出走天津,以辞职相威胁,无力控制局势的黎元洪只好退让,之后国会以压倒性的票数通过了对德绝交案。

但绝交之后,宣战与否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国会仍然拒绝通过宣战案。段祺瑞把各省督军代表叫到北京来寻求支持,同时,在5月10日国会讨论宣战案时,段祺瑞纠集了一群流氓地痞组成所谓的“请愿团”包围会场,殴打并威胁议员。前国民党系的内阁成员义愤填膺,农商总长谷钟秀、司法总长张耀曾、海军总长程璧光宣布辞职抗议,国会宣布搁置宣战案。段祺瑞勃然大怒,提请总统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以法无规定为由拒绝,同时要求段祺瑞“下课”。

5月23日,黎元洪正式宣布解除段祺瑞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再度离京,准备以实力进行反扑。府院之争这场政治活剧终于演到了最高潮。

三、帝国的垂死挣扎 张勋复辟

在民国初建后,一群忠于清王室的遗老遗少们仍然不愿放弃清朝复辟的努力。在这群人中间,有清朝的前任官吏如直隶提学使劳乃宣、湖南布政使郑孝胥、御史胡思敬等人,这群人在进入民国以后,仍然留着辫子,怀着“亡国遗恨”,在明里暗里鼓吹恢复帝制。康有为等保皇派也和他们走到了一起,康有为在民国建立以后,还是一心想着保皇复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