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高句丽的合纵连横(2)

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2 作者:方俞


这个道理于高句丽人同样适用——在高句丽人看来,中原就是文明和先进的代名词,只有占据辽东才能接触到真正的中原文明。因此,辽东要比落后、蛮荒的朝鲜半岛南部更有吸引力,更有归属感。这样,辽东就成了几百年来高句丽人做梦都想占领的地方。

不过,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当高句丽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向北扩张时,朝鲜半岛南部三个较大的部族群落——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在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了百济、新罗、任那三个国家。其中百济和新罗较为强大,百济还与海峡对岸的倭国结盟,多次与高句丽争夺半岛霸权;而倭国为了染指朝鲜半岛,一方面与百济结盟,一方面通过在任那设置“日本府”,直接在半岛南部扎下据点。

为了对抗强大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也开始通过海路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百济更是充分利用地处东海丝路(这里的东海,泛指台湾海峡以北的渤海、黄海、东海到日本列岛的广大海域)枢纽位置的便利条件,与倭国结成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广泛同盟。

东海丝路的一端是中国的东部沿海,中间是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另一端则是日本列岛,它把东北亚范围内的各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不仅在经济上推动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发展,在文化上和制度上也加速了海东诸国(泛指辽东以外、地处东北亚范围内的各个国家)的封建化进程,汉语和汉字更是成为当时整个东北亚地区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文字。

平壤时代的到来

412年,高句丽年仅39岁的好太王去世,其子长寿王即位。好太王与北魏开国皇帝拓跋所处的是同一个时代,两人的经历和气质也极为相似。高句丽正是利用北魏与后燕、北燕开战的机会才乘虚而入夺取辽东。到长寿王当政时,北魏已经基本统一中国北方,拓跋族骑兵的骁勇善战也让长寿王清楚地意识到,再往辽西前进一步已无可能,而高句丽也急需时间来解决数十年扩张战争带来的一系列民族和社会矛盾。

于是,长寿王主动改变策略,在427年把都城从位于中国吉林境内的狭小险峻的丸都山城迁到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平壤。这一举动,就等于把国家战略重心从北部山区转移到了朝鲜半岛的平原地带,它带来了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其一,让都城远离中原政权伸手可及的辽东山区,避免再出现魏国和后燕时都城被破、王陵被掘的窘境,确保了王权的安全;

其二,丸都山城地险狭小,是高句丽部族最初发展阶段的产物;平壤地势开阔,襟带南北,是步进入成熟封建王朝的客观需要;

其三,平壤离百济、新罗较近,有利于高句丽向南推进,打击百济、新罗两国,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