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门阀制度形成的时期,隋朝的建立,更是离不开门阀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举足轻重的关陇门阀集团。隋朝虽然实行了科举制度,给了广大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对大多数出身寒门的士子而言,终其一生,能够熬到四五品的中级官员就已经很难得了;而那些高门子弟,依靠家族和世袭的力量,年纪轻轻就能获得四五品的官位,成为三品以上大员的机会也要大得多。
闻喜虽然地处河东,但在政治地理上依旧属于关中集团,这就给裴氏子弟出将入相提供了便利。不过,千万不要觉得裴氏子弟跟东晋时那些江东高门子弟一样,除了靠裙带关系啥都不会。裴氏家族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除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基本科目,裴氏教育还有两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对处理政务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裴氏教育,教出来的不是书生,而是官员。
这个家族的子弟,天生就是为从政当官而准备的。因此,裴氏子弟进入官场后,不论在人脉背景上还是施政能力上都要胜人一筹。更加难得的是,裴氏子弟,不论名望有多大,官位有多高,很少有得意忘形、居功自傲之人,这份谦恭自持、谨慎周全,正是裴氏家族能够在官场安身立命,在千百年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裴矩最早也是个文学青年,在前辈的教导下,他开始关心实务,接着在北齐当了个小官,很得上级的器重。北齐被北周吞并,裴矩被杨坚征调,从此为隋朝效力。裴矩先是随杨广扫平南陈,与高一起安定江南,然后率军平定岭南。整顿好岭南后,裴矩又随史万岁击败了突厥达头可汗。
此后,隋文帝杨坚采纳了长孙晟(长孙无忌的老爸,李世民的岳父)“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建议,开始了大规模的外交行动。这一外交行动的核心,就是分化离间强大的突厥汗国。那么,让谁去执行这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呢?杨坚想到了裴矩。从此,裴矩就成为隋朝西北边疆事务的主要负责人。
裴矩不负所托,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使已经统一漠北的突厥汗国内战不断,最后分裂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裴矩还是一个出色的地理学家和民族学家,执掌西北外交事务期间,他跑遍了西北边地,建议朝廷重新经营河西走廊,并以此为基地,广泛收集西域和中亚地区的情报。
杨广即位后,裴矩献上了他的心血之作——《西域图记》。这本书不但详细描述了西域数十个国家的风俗民情和军事经济状况,以及当时从河西通往西域的主要贸易路线,还附有详细的图解说明。裴矩还就西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利用隋朝强大的国力和国际威望,通过和平外交的方式,把西域各国团结到隋朝周围,压制和孤立西突厥,逐渐掌握丝绸之路沿线外交、经济和军事的主动权。
裴矩和杨广,两人可以说是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