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杨广的大手笔(6)

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2 作者:方俞


七年之痒

修粮仓、开运河、四处巡游,杨广干的事儿,跟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开直道,简直是如出一辙——功在万世,为祸一时。为了开凿大运河,地方官府强行拆迁,征发了上百万民夫和士兵投入到浩大的工程当中去。但隋炀帝还是觉得进度太慢,人手太少,于是就想了个损招——拆毁寺庙,裁汰僧尼。

按理说,僧尼与世无争,不扰乱治安,不种地纳粮,基本上与朝廷官府没什么交集,杨广为什么要拿他们开刀呢?如果你真觉得僧尼是方外出世之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就说明,当时佛教在中国,尤其是江东地区非常兴盛。我曾去过北京郊外的一座古刹,庙里有一口深埋地下的大锅,估计放个一二百斤米面没什么问题。庙的周围有365个村子,每个村子负责庙里一天的伙食,一年下来,大家刚好轮个遍,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还成了远近美谈。

由于僧人既不用纳粮纳税,又不用赋役,所以从南北朝以来,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男子),很多人就是为逃税漏税才去当了和尚。寺庙不事生产,需要百姓供养,又占用了大量的人口和轻壮劳力,十分不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一些大的寺庙甚至打着从事佛教事业的名号,圈占土地、欺男霸女、放高利贷,俨然成了黑社会窝点。

杨广这么干,就是要解放僧尼,让他们从好逸恶劳的精神世界回到现实当中,充实民力,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出一份力。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办事官员黑吃黑,挖地三尺也是普遍现象——当时大多数寺庙都很有钱,拿佛祖的钱办实事,也算是杨广的又一创意。

僧尼还俗——有人干活;拆毁寺庙——有资金保证。有了人,有了钱,只用了五年时间,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便宣告贯通。杨广只需舒舒服服地坐在华丽的龙舟上,就能乘船下扬州(江都),挥师向燕幽(涿郡)。

塞北安稳了,青海打下来了,西域畅通无阻了,大运河修成了,中原的几个大粮仓也是满满当当,完成这几件大事,杨广只用了六年时间。

正所谓七年之痒,杨广当皇帝,也到了最关键的第七年。

放眼海内,能够对隋朝构成威胁的,或者说,能够拿来当一件大事来办的,就只剩下了高句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