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振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尤其指出了进攻辽东的时间实际上只有夏末秋初的两三个月,取胜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快”字。而想要快,就要缩小规模,挑选精兵,精确制导,一攻必下。
杨广不是不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应该也读过曹操、司马懿取胜的战例,但万般事实,都抵不过一样东西——面子,尤其是皇帝的面子。
为了面子,杨广不辞辛劳,在青海高原上顶风冒雪,翻越茫茫祁连山;为了面子,杨广宁可赔钱也要把西域的国王和商人都“请”到中原来;为了面子,他要去干以前的皇帝都不曾干过的事情。
人一旦死要面子,就会失去理性;人一旦死要面子又好大喜功,那么活受罪的就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他周围的所有人。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儿上,百万大军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杨广放不下面子,那就只能寄希望于高句丽能够屈服于隋朝的威严,主动请降,给他一个借坡下驴的台阶。
为了给高句丽最后一次投降的机会(也是给自己最后一次下台阶的机会),杨广在这一年的正月初二正式下诏,宣布讨伐高句丽。在诏书中,杨广直接把婴阳王高元称为“小丑”,痛斥高元目无上国,无事君之心,无为臣之礼,招降纳叛,居心叵测;还在国内严刑峻法,鱼肉百姓。因高句丽的百姓不堪忍受,自己这才顺从天意,前来讨伐暴君,意在救民于水火。
这份诏书为杨广出兵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也体现出他大国之君的正义凛然。
就在杨广意气风发之时,有着清醒头脑和丰富作战经验的段文振病逝于赴前线途中。段文振死后,杨广便兴致勃勃地亲自充当起了前敌总指挥(很像明朝的正德皇帝)。隋朝开国以来最为盛大的阅兵仪式正式拉开帷幕。不好啃的硬骨头
正月初三,正式出兵。杨广把作战部队分成24营(24路),每天派出一路,不求快速进军,但求威风凛凛——全军将士一定要衣甲鲜明、步履整齐,每军之间相隔40里。足足用了40天,作战部队才悉数开拔上路。24路军作战部队后面是杨广亲自率领的天子六军。天子六军护卫着的,就是嫔妃、大臣、使团、宦官宫女、乐工匠人等为数众多的非战斗人员。
前前后后30路大军,横亘一千余里,敲锣打鼓,喜气洋洋,不像是去打仗,倒像是去辽东迎亲。如果从天空中俯视,隋军就好比是一条首尾相连、油光发亮的30截的大蜈蚣,慢吞吞地爬行在狭长的滨海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