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信泰集团代表了温州跑路老板中最不可思议的类型的话,浙江天石的老板叶建乐所代表的可能就是另一种跑路老板:盲目扩大投资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的不幸老板。
从创业时机上看,浙江天石电子有限公司的老板叶建乐算不上是第一代温州企业家。直到1997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才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
相比老一代的成功者,叶建乐的经历不够“刺激”,他的天石电子在行业中也不算多么出众。不过,2011年,这样一个温州商圈中的“二流选手”却成为一个在温州地区家喻户晓的名字。浙江天石电子,成立时的注册资金是3000万元,主营业务是电路板生产与销售。2011年之前,这家企业拥有3条电路板生产线,分别生产单面、多面和多层电路板,曾经研制出单相电子表模块、三相电子表模块、费率电子表模块、付费电子系统等颇具特色的产品。2010年,天石电子的全年产值达到了5000万元,利润大约500万元,利润率10%。
从这些数据上看,天石电子不算很成功,但也不是一家赚不到钱的企业。而让人意外的是,2011年6月,这家企业突然倒闭了。这时人们才发现,早在天石倒闭之前一个月,这家企业的老板叶建乐就已经不知所终了。
天石倒闭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不仅仅是这家企业倒闭的原因和不知所终的老板,还因为这样一家本来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却在倒闭的时候引来了上百名讨债的债主,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一家规模中等的企业,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债主?
从1997年到2010年的十几年间,天石电子一直保持着“闷声发大财”的温州传统,在不温不火中逐渐坐稳自己的市场,虽然没有一夜暴富的成就,但是能从创业之初年年保持盈利,这也足以让天石电子这样一家企业感到骄傲。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天石电子的老板叶建乐也算是小有积蓄。如同大多数温州商人一样,叶建乐也不是一个喜欢让钱在银行里睡大觉的人,“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这是每一个温州商人的投资理念。
从2004年开始,叶建乐尝试进行股票和基金投资,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了天石倒闭的最后一刻。在天石倒闭之前,内部的员工盛传“老板炒股亏了几千万,公司要倒闭了”的说法。随后不久,天石真的倒闭了,于是当地很多人都将天石看成是中国“非理性”股市的牺牲品。
不过当大批债主上门讨债的时候,人们忽然发现,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
在天石电子的资产清算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天石的账本上发现了一些账单,这些账单上记录了叶建乐以公司名义进行的股票投资情况。
通过核算,审计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些股票操作根本就没有亏损,甚至是基本持平,略有盈余。而且清点之后的账目显示,叶建乐投入股市的资金其实并不多,只有三四百万的规模。虽然天石不算一家非常赚钱的企业,不过这些连一年的纯利润都不到的资金,显然不可能是击垮天石的原因。股票没亏,基金同样没有让天石亏损。与股票不同,叶建乐投资基金的钱全部来自他的个人账户,也就是说,无论基金盈亏,天石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在金融市场失败导致企业倒闭的结论被推翻之后,人们才发现天石真正的“死因”——盲目扩大生产。
2008年4月,叶建乐以个人的名义在江西投资建设了一个新的生产基地。与创立天石电子一样,叶建乐这次投资的总额同样是3000万元人民币。
在新基地启用的时候,叶建乐对这个投资项目给予了厚望。他将天石最新的产品生产线设在了这里,希望新的工艺、新的市场,能带给他第二家成功的“天石”。
天石的这个新生产基地是原来江西本地的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子制品厂。虽然企业经营不善,但是当叶建乐买下这个工厂的时候,它还有着完善的生产线和成熟的生产团队,这也是叶老板充满希望的最大原因。
为了让这个基地更快地进入生产阶段,叶建乐将自己全部的流动资金都投入到了这个新基地的建设当中。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对依赖海外市场的天石电子非常不利,不仅订单减少,更重要的是很多提货商不能按时支付货款,这让天石电子的资金链出现紧张。即便如此,叶建乐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将江西基地做下去。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寄托了希望的生产基地,竟然成了压垮天石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叶建乐将天石电子和自己的命运全部押注在这家企业上时,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新产品竟然没能通过江西省的审核,没有被批准生产。
这时的天石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为了建设新基地、引进新工艺,天石总共投入了1亿元的资金。除去天石3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还有7000万元的贷款等待偿还。
这时的天石在人们眼中的印象是:一家还有实力的企业。中国人常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算江西的投资、工厂的设备、外面的货款和新增的订单,仅仅天石位于浙江的生产基地的地皮价格就超过1亿元。但是面对还贷的压力,天石显得尤为不幸,虽然有着上亿元的资产,可是天石的账户里已经没有一分钱了。
看着还款期限不断临近,叶建乐也开始变得更加焦躁不安,万般无奈的叶建乐做出了那个最后葬送天石的决定——借高利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