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曾经向荆公请教“坡”字的意义。荆公说:“‘坡’就是土之‘皮’。”东坡问:“这么说来‘波’字就是‘水’之‘皮’了?”荆公无言以对,左右不是。
揭示矛盾法,通过乖巧的提问,使表面确定无疑的事物暴露出矛盾来。例如,中世纪以来,神学家们不断蛊惑,力图使人们相信“上帝全能”。然而,现代人提出这样的反问:“上帝能否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这一问逼出“上帝全能”的荒谬与矛盾。
与正面提问相比,显示雄辩气概的幽默反问往往更富情趣,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机智型反问,或明或暗,能巧妙地表达辩者的倾向与态度。
某一年初秋,陈毅正在北京外语学院会场主席台上演讲,几个造反派头头突破人群,提着高帽子企图揪斗陈老总。一向和蔼可亲的陈毅怒目圆睁、拍案而起喝道:“看你们谁给我戴!”这个反问力有千钧,来人一下被镇住了。
诙谐型反问多建立在喜剧情境、有趣的越轨行为等等基础上,程度不同地给人活泼和快乐,也给人启悟。有一段来自英国的妈妈和儿子的对话:
妈妈:“你要哪一个苹果,小博比?”
博比:“最大的那个。”
妈妈:“博比,你该懂礼貌,要小的。”
博比:“啊,妈妈,难道要懂礼貌就得扯谎吗?”
把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有机等同起来,便给人以可笑的情趣,启人心智,征服对方。
提问和反问作为问题的抛出,对论辩的展开与深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一旦“绣球”扔出,“接受者”(答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答辩很讲究技巧,答辩的技巧却很广泛多样。“答”要突破“问”的控制,转而赢得人们的尊敬,它那种针锋相对的特点十分明显。回答是否鞭辟入里,往往直接影响论辩的成败。
雄辩的回答仍以幽默为上品,它的蕴涵、构成方式及风度都体现了言近旨远的诙谐,因而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里我可以列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①类比术。当受到确定无疑的攻击而又难以即刻挡回时,可在问题的性质、原因等方面为自己找解脱的根据。
②调笑术。以调笑来回答既可以抵挡对方咄咄逼人的责问,使自己摆脱受窘的困境,也能给人以松快愉悦。例如:
当里根决定恢复生产新式的B-1轰炸机时,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反对。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面对一帮反对派的批评,里根说:“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装痴似的调笑使在场的反对派们不知所措。
③牵连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把对方和自己牵连在一起,一辱俱辱,以减弱对方的锋芒,促使其退让。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有一实例: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看他较矮小,想羞辱他,就打开大门旁边的狗洞迎接晏子。晏子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入,现在我是出使楚国,不应从狗门进。”楚人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见到楚王。楚王说:“齐国无人吗?派你这样一个矮小无德的人作使臣?”晏子答:“齐国派使臣有一个规定,贤德的人朝见贤德的国王,不贤德的人朝见不贤德的国王。我最不贤德,就被派到楚国来了。”楚王欲辱晏子,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④因势术。注重特定场景、气氛和谈话氛围,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例如:
一对夫妻吵架,妻子愤怒地嚷道:“我嫁给魔鬼也比嫁给你强!”
“这不可能,因为近亲禁止通婚。”丈夫马上反驳道。
⑤反讽术。投桃以报李,对嘲笑立时反唇相讥,针尖对麦芒,两不相让。如此回答往往有奇效。
论辩过程离不开反驳,反驳是否成功有力,直接决定你在整个论辩中能否占据有利地位,并最终争得胜利者的桂冠。雄辩既以巧妙精当的答辩为表征,也以痛快淋漓、力挽狂澜的反驳为特点。出色的反驳往往能使你在濒临危境的时刻绝处逢生,天地渐宽。因而辩论高手一向重视驳斥对方的谬说,从幽默机警的反驳中找到出奇制胜的路子。
①对比式。对比反驳就是论辩的一方不直接驳斥对方,而是寻找一个与该论题有关的事例,加以比较,推导出对方论题的荒谬。
有一次,拿破仑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也将永垂不朽了。”布里昂迷惑不解,拿破仑提示道:“你不是我的秘书吗?”布里昂明白了他的意思,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反问道:“那么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拿破仑答不上来,便高声喝彩:“问得好!”
对比反驳将推理隐埋在语言形式之中,山不露水不显,然而深层却充满不容置辩的力度。
②借语式。论辩一方借用对方语言表达的句式,灌注以令对方难堪或困惑的内容,“将话答话”,往往深刻有力。
现代科技之父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后,许多人不明白他的发明的价值。有一个瞧不起他的人这样问:“发电机有什么用?”法拉第以充满幽默的严肃口吻回答:“婴儿有什么用?”
③以毒攻毒式。遇到专讲歪理、胡乱蒙人坑人的论辩对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说,以毒攻毒,效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