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思维:知识的源头

思维教育导论 作者:姜继为


思维,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的重要本质所在。人类文明,人化的世界,重要源泉是人的思维。

思维对于知识具有本原作用。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的,知识是从人的头脑中生长出来的,是人类头脑思维的产物。没有文明的人类就没有知识,没有那些善于发明创造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也没有知识。

一、人类的思维创造知识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于知识的来源、起源等问题一直很感兴趣,形成了一种叫做认识论的理论,提出多种多样的看法,对于知识来源、起源、动力、标准等问题思辨得很细。例如,经验论预设了一个先天的等待我们去认识的客观世界,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用我们的主观思维去映照这个客观世界,从而得到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认为,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而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人为自然立法”,认为知识是人用先天的范畴加诸各种感性材料上得到的。现在流行的认识理论则说,知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知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抛开唯物唯心的争议,综合认识论各派观点可以看出,它们都认为,离开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发生知识;思维是知识发生中的加工机器、必要条件和必经环节。

活跃在地球上的生命种类数以万计,但只有人类有知识,其他或高级或低级的动物都没有知识。同样的高山大川,人可以得到“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的观念,动物没有;都看到日升日落,人提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动物们则不懂。猿人没有加工出知识,众多的动物也没有创造出知识。只有文明的人类,凭借进化了的头脑,靠着思维的机器,把自然世界加工成人的知识体系。知识唯人类具有,唯思维能产生。在思维与知识的关系上,思维是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意义。

二、“思想者”创造了知识

知识不是地下的玉石,虽然隐蔽,但只要细心就能找出;更不是海边的贝壳,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任人去捡拾。具体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的来源,都是某一位或几位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的思维,是他们思考和研究后创造出的、建构起来的。在牛顿前没有牛顿定律,在门捷列夫前没有元素周期表,在马建忠前没有汉语语法……人类知识,离开那些思考的人和头脑,并非亘古永存。“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例如,很多人认为,三角形面积公式S=1/2LH是天经地义的。但实际上,这是埃及人发明的公式。如果不是埃及人,这个公式可能会很迟才出现,也可能会呈现另外的样子(如S=LH、S=2LH……相应地,只需要把其他面积公式调整即可)。再如,中国人登上泰山,都会吟诵“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首诗,其实在杜甫前后上泰山的人无数,千百年来泰山的壮阔依旧,但只有杜甫留下了千古诗篇。数理化、文史哲等每个领域,每一个知识成果都是思维的产物,都是一个个杰出个体的杰出贡献。自然界没有电压、电阻、电流、欧姆定律等概念和定律,是有了欧姆后,人类才“看见”这一切!这和自然界本没有发电机、计算机、直升机一样,因为出现了法拉第、楚泽、莱特兄弟,尘世才出现了这些神奇的器物。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发现世界的奥秘,建构出一条条“真理”,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三、思维是加工知识的机器

知识是一种很精巧的精神产品,如同玉器一样,虽然以来自大自然的石头为基础,但要经过玉工打磨、加工方变成宝贝。思维是加工知识的利器,是产生知识的工作母机。“客观的原材料”在思维加工下,不断萃取、提炼、变形、升华,最后成为精致的知识产品。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S=1/2LH,虽只有4个参量,但达到这一步需要几千年时间,要完成若干次思维飞跃:①提出数量概念,能够计数;②提出长度和单位概念,能量长度;③提出“形状概念”,分清各种形状;④提出“面积”概念;⑤归纳出“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看上去很简单的公式,实际消耗了大量的智慧,需要数辈人的思维接力,在持久的思维加工下才打磨成型。其他种种知识,也都是历经思维的辛苦,经过思维长期孕育而产生的。如《史记》,我们常常简单地把司马迁定性成天才,似乎因为他是天才,所以很自然地就写出了《史记》。实际上,就是天才如斯,也要花费大量艰辛的思考。司马迁写《史记》,遍寻名山大川,广征野老遗闻,不断筛选,不停比对,精心构思,勤奋增删,穷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多年呕心沥血后才有了《史记》。其思维的发达、勤奋、独立、缜密,都是人类罕见的。

玉藏于石头中,石头埋在河床下,玉工把它挖出来、剖开,因循物理琢磨成器。“知识的宝藏”也掩埋在茫茫的客观世界中,直到出现一些爱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人们,敲打它、探寻它、实验它,不断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才逐步发明了知识、发现了真理。思维让知识呈现、让知识定型、让知识现实化。

四、思维是人类新个体获得知识的途径

孩子呱呱坠地,实际是小动物,没有思维,也没有知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思维的发展,孩子的知识也逐步发展。思维发展到哪里,知识也发展到哪里。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但由于人类的特性,辅之以教育的手段,思维能够不断发展,因此在发展的思维之上,不断吸纳、消化知识,成为一个文明的个体。个体的思维和知识之间,虽然事实上相互伴生,但从逻辑上分析,思维是在前的,为吸纳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个体的知识储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其背后是因为思维能力有差距。三岁小儿与二十岁青年,思维层次不同,拥有的知识和能接受的知识大不相同。一些所谓的神童,实质是思维能力因为生理或教育原因超前发展了,所以超越一般的同龄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其中也有些儿童思维并未超前发展,是强行灌输了较多知识,成为假象神童的。

思维是生产知识的机器,是知识发生不可或缺的纽结。不管实践也好,客观事实也好,离开思维中介,都不能产生知识,思维使知识变成现实。从思维开始研究知识的发生、传播、教育、学习,既合乎历史的真实,也合乎科学的逻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