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金时代

纸与铁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1913 年6 月11 日,一艘巨型邮轮在汉堡下水,它就是“皇帝”号。这艘5.2 万吨级以上的舰船让汉堡– 美洲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随着“祖国”号和“俾斯麦”号相继诞生,汉堡的造船厂已经足以匹敌任何一家英国船厂。汉堡– 美洲公司的公关部门形容“皇帝”号为“巨无霸”,“不仅庞大,而且还有强大的威慑力”,同时用原比例图展示了这艘头重脚轻的邮船沿汉堡市政厅、乌尔姆教堂和瓦尔特堡航行的情景。博隆福斯船厂也用类似的口吻宣传更庞大的“祖国”号,称它“在最大的船台上建造而成,其设备由最大的起重机来运送……而后将会通过世界上最大的浮动船坞下水”。这种经济上的扩张倾向可以有各种解释。对当时的人来说,这些巨型邮轮无疑体现了19 世纪中期以来德国工程技术的飞跃。但就纯经济角度而论,其价值令人怀疑。它们几乎是专为奢华的越洋航程而建造的,耗资巨大,航运公司也没打算靠它们赢利,比如汉堡– 美洲公司就计划用其货运业务的利润来为它们提供补贴。这些巨轮的社会意义更加显而易见。大理石的洗手台,电热供暖系统,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富裕的都市精英,而造船的却是一些半熟练工,汉堡贫民区的陋巷蜗居才是他们的栖身地,住在那里又挤又冷。

“皇帝”号下水那年,汉堡码头的劳资冲突空前激烈,似乎证实了这艘巨轮的确是20 世纪早期阶级不平等的标志。邮轮是为社会精英们打造的,但同时也暴露了他们内心的矛盾。邮轮的所有者阿尔伯特·巴林是个白手起家的犹太商人,畅销书作家戈尔希·福克轻蔑地称他为“农村小贩”;“皇帝”号的活动大厅里摆着威廉二世的半身像,而且这位霍亨索伦家族的德意志皇帝还和俾斯麦的孙女共同出席了“俾斯麦”号的下水仪式,可他同时也是反犹主义者;邮轮内部的装饰为仿古风格—仿罗马,仿都铎,一应俱全,好像生怕现代技术破坏了美感。

这些巨轮还有复杂的政治寓意。“皇帝”号、“祖国”号、“俾斯麦”号,乍一看不过是爱国热情的象征,但在巴林看来,威廉二世能亲自主持“俾斯麦”号的下水典礼,说明他已经跟长眠不醒的俾斯麦冰释前嫌。由威廉二世口中那些“失去了祖国的朋友”承担兴建“祖国”号的任务,更是令他振奋。另外,随着三艘巨轮的诞生,英国最引以为豪的造船业被德国赶超,经济实力也受到挑战。虽然德国一再声明“皇帝”号是“和平之船”,但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的时代,它还是成了英国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社论撰稿人关注的焦点。可见,“皇帝”号的下水不仅展示了德国强大的经济,高涨的士气,也折射出德国社会的“阴暗面”,而且其政治寓意模棱两可,令国内外社会困惑不解。就在5 周前,“皇帝”号要挑战的对手—“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沉没了。《汉堡日报》曾预言,帝国的狂妄自大必将让它自取灭亡,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本章要讨论的就是这种狂妄自大,“皇帝”号、“祖国”号、“俾斯麦”号,经济上德意志的野心不断膨胀,通货膨胀已然不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