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催眠故事(1)

催眠真相:自我的觉醒 作者:李涛


1.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法师离开长安,西行求法。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取材于此,《西游记》里的唐僧便是玄奘法师。然而,与小说不同的是,玄奘法师在西行的一路上,并没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保护,却凭着一股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孤身一人,爬雪山,穿沙漠,远行万里,耗时17年终于完成了取经的使命。

玄奘法师究竟凭着什么样的力量与勇气穿越无人的沙漠,最终到达当时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

在玄奘西行的路上,有这么一段故事(本故事摘自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的《玄奘西游记》)。

玄奘法师偷越国境后,面临的最艰难的一关,就是莫贺延碛大沙漠,而这个大沙漠几乎要了玄奘的命。

莫贺延碛大沙漠是在我国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的大沙漠。在唐朝以前,莫贺延碛叫沙河。所以称为沙河,可能是因为沙漠里的沙子像河水一样,在风的吹动下会四处流动,并不是说这个沙漠真的有水。整个沙漠是死寂的一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没有任何生命的存在。玄奘在后来《大唐西域记》里讲自己走到这片沙漠时“顾影唯一”。

人是离不开群体的。当一个人独处久了的时候,就会出现幻觉。玄奘在沙漠里走得久了,也开始产生幻觉,似乎有无数的妖魔鬼怪向他扑来。在这种无处可逃的情况下,玄奘只好依靠不停地念诵《心经》来支撑自己继续前行。而且,据玄奘在书中讲,自己念完《心经》之后,那些妖魔鬼怪便都会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心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呢?为什么《心经》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心经》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经典。佛陀在49年的传道生涯中,用了22年之久讲般若。六百多卷般若经典浓缩成了一部《金刚经》,而5837字的《金刚经》浓缩成了一个只有254个字的《心经》。由此,我们足以看到《心经》在佛教经典里的重要性。更有意思的是,玄奘法师与这部《心经》还有很深的渊源。

当年,玄奘在四川求学的时候,看到一个浑身长满了恶疮的僧人僵卧在路边,奄奄一息。玄奘生了慈悲之心,把他抬到了庙里,帮他治病,并且悉心照料他。这个僧人病好了之后,就传给他一部《心经》。就是这部《心经》,在玄奘西行取经的路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玄奘进入莫贺延碛沙漠一百多里后,忽然发觉自己迷路了。更不幸的是,他在喝水的时候,不小心失手把皮囊打翻了。要知道,在沙漠中,水是最珍贵的。据说,人一个星期如果不吃东西,还能生存下来。但是,如果三天不喝水,人就会渴死。可以想象,在大漠中,把水丢掉了,几乎就没有任何可能走出大沙漠了。玄奘这么形容自己,“千里之资,一朝斯罄。”

这时候,玄奘出现了犹豫,是继续往西走,还是向东退回去?他后来终于作出决定,“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他向东走了十来里路后便掉转马头继续向西。

无疑,这一掉转马头便是凶多吉少,等待玄奘法师的恐怕只有死亡了。这一路上,四周是无尽的黄沙,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玄奘后来说当时的情况“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到了后来,玄奘有四天五夜的时间在大沙漠中滴水未进,终于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他再也走不动了,只能任凭自己躺在沙漠里,默默念诵救苦救难观音菩萨的名号。这时,有着虔诚信仰的他对菩萨作了一番特别的禀告:

“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玄奘

我此行不求名声,更不考虑财宝利益,我只是为了追求无上的佛法,菩萨你是应该救苦救难、佑护众生的,我如此艰难困苦,难道菩萨您不知道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