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蛮荒之地”到“海外邹鲁”(1)

望海南 作者:《望海南》节目组


东坡书院,海南第一名胜。当年,这里曾是黎子云的一处宅院,据说最早的匾额是由苏轼亲笔所题。

自隋朝开科取仕以来,中原?各地儒学盛行,考中举人、进士、甚至状元,都没什么新鲜。但直到苏东坡流放儋州,海南岛还从没有出过一个举人。这也成了苏轼办学的一个动力。

公元1100年3月,学生姜唐佐去广州赶考。临别,苏轼在他扇面上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以勉其行。而且约定等中举那天,一定送他一首完整的诗。

果然,姜唐佐不负师望,一考中的,成为海南历史上破天荒的举人。但遗憾的是,此时苏东坡已遇赦北归。

三年后,姜唐佐进京参加会试途经?汝州,特意去拜会苏辙。闻知恩师已仙逝,悲痛不已,他默默地拿出了苏轼的题扇。

苏辙见亡兄遗作,沉默片刻,含泪帮兄长兑现了承诺。“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天荒既破,海南岛儒学蔚然成风。在随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间,海南中进士的有十二人,中举人的有十三人。而到明朝,这里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中进士者六十二人,中举人的,竟有五百九十三人。

“蛮荒之地”,赢得了“海外邹鲁”的赞誉。

日本学者小叶田淳在《海南岛史》中写道:“苏轼居海南三年,凡住在此地的事实,居留时所写的诗文,还有他的遗迹,都成为后世海南岛士大夫心灵上的粮食和光芒。” “子知鱼之安于水也,而鱼何择夫河汉之与江?湖?”

这句话,出自苏过的笔下。到海南的第二年,他以《志隐》为题写了一篇赋,表达了终老海南、不图仕进的主旨。这既是为安慰父亲,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

苏轼读后欣慰地说:“吾可以安于岛夷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