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几百年来,关于白玉蟾生死的追问,一直没有停止。人们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一个仙风道骨的才子,会在三十六岁的壮年,画上人生的句号!
“年来多被红尘缚,六十四年都是错。”有心的学者发现,白玉蟾的一些诗文像是晚年创作。这是不是预示着:白玉蟾不是弃世,而是避开了这个尘世?如果推测成立,那么,哪里才是他最后的归宿呢?
在海南定安县的中部,方圆百里之内,有一座山峰一柱擎天,无挂搭,无匹偶,山色秀美。人们叫它文笔峰。
除了外形,文笔峰岩石的构造更令人称奇:水在火上。周边所有的山峰都是火成岩,只有它是水成岩,而且它的基座也是火成岩。
当年,白玉蟾正是由此,感悟到水火相济的炼丹道理。所以,山虽不高,却灵性异常。传说这里是白玉蟾悟道的起点,也是他羽化升仙的终点。
也许,这只是老百姓一个善良的愿望,但它却不失为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解释。
白玉蟾号“海琼子”,但上推三代,他的籍贯是福建。在当时,海南只能算是文化边缘,而福建却人才辈出。作为“闽人”,更容易获得文化自豪感。但白玉蟾一直自称“海琼子”。在他看来,显然海南给予他的更多,南方之南,才是他的文化之根!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白玉蟾游历岛外的目的,只是求道。既无意于功名,也不贪恋繁华。那么,在得道之后,又有什么理由羁留在政局动荡的岛外,而不重回淳朴清静的故里呢?
况且,如果白玉蟾隐居在岛外的道教名山,那么,他就不可能从追随者的视野中真正消逝。只有回归海南,才能阻隔追随者的脚步,因为在当时,琼州海峡足以让大家的视野,一片渺茫!
家在琼崖万里遥,
此身来往似孤舟。
夜来梦乘西风去,
目断家山空泪流。
这,大概是中国文化史上,为这座海岛留下的第一滴泪。正因如此,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它是不是白玉蟾归乡的预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