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享受父母疼爱长大的孩子,不但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孩子将永远依赖父母,最终成为自卑的人。家长应该是孩子的支援与资源,而不是令人害怕的法官和批评者。
波波对任何事情都感到无所谓,考试考不好,没关系,作业没做完,无所谓;早上睡晚了,上学迟到也无所谓,老师交代的作业没有带,他也无所谓。似乎所有的事情都与他无关。平常下课打球,他觉得很有趣,但是到了班级比赛,他却显得意兴阑珊,对于争取班级荣誉一点都不在乎。总而言之,他对任何事情一直提不起兴趣。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孩子,属于缺乏动机的孩子,可能是他平时获得的鼓励比较少,所以,家长可以观察一下他的周围,是不是有非常优秀的兄弟姐妹,以至于大家忽视了他。使他认为不管他怎么做,都不会被别人注意到,所以敷衍了事就好。另一种可能是家人对他的期望很高,处处替他着想、替他安排,而且父母对他的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做到家长认为的“好”,才算是成功。
这种类型的小孩一方面被安排惯了,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一方面又经常因为成果不够好而被批评,久而久之,就养成敷衍的态度。
面对这两种孩子,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检视自己的教养态度,如果孩子是属于被忽略的那种类型,请多给他鼓励,并且关心、关注他的表现。
这里所指的鼓励与夸奖,并不是毫无目标的夸赞,像是“你画得好棒哦喔!”、“你写得真好!”、“哇!你进步好多哦喔!”以上这些都是属于毫无目标的夸奖,这种夸奖方式,有时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只是在敷衍。而且,孩子也不知道可以朝哪个方向进步,所以我建议家长在夸奖孩子之前,先仔细看一下孩子的作品或是听听孩子的描述,并且多问他问题,像是“我觉得你这样画很棒,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画?”、“这个配色很特别,你是怎么调出来的?我觉得你这样配很棒!”、“你会主动去拿汤匙,我觉得你实在太贴心了!”这样的夸赞方式,比只说漂亮、很棒, 要具体多了。孩子也会觉得真的被鼓励,而愿意用心表现。
万一你的孩子属于后者,那么,请爸妈给他多一些空间,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的想法总是被父母肯定,那他一定会乐于思考,并且创新,因为他可以从中获得肯定,相反地,如果他提出想法时,总是被身边的人拒绝,甚至耻笑,那他很快就会丧失自信,甚至变成一个没有想法的孩子。
家长不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孩子需要什么,毕竟,我们比孩子多活了二、三十年,遭遇的经验一定比孩子多,孩子的思考逻辑还没有像我们这么完整,所以他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达到与我们相同的水平。请家长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他可能想要什么?
习惯被安排的孩子,一般来说,没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不需要思考,假如长辈又习惯对他的表现加以批评,像是“你这样画不对,那样画会更好”、“这样弹不好,这个部分要快一点”、“你这样踢球,球会踢不高,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踢”,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过多的指导无非是双重打击,他们的心里会冒出“反正怎么做都不对,那就随便吧”等负面想法,同样的事情,如果父母用不一样的说法,孩子的思考模式会相差很多!
当孩子表现得不如预期,我们可以问问他:“你觉得今天表现得如何?”先听他自己的说法,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告诉他。
请爸妈先挑孩子的优点描述,说完之后,再具体地针对缺点给他建议。例如 ,孩子考试粗心,漏做了一个大题,父母可以说:“这一次考试,很多困难的题目你都答对了,我觉得你真的很棒,进步很多,但是很可惜的,你不小心漏掉一整个大题,你可以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你觉得下一次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呢?”然后再教导孩子写完考卷要检查,而交卷之前,必须把整张考卷再看一次等答题原则。以这样的讨论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粗心大意是可以改善的。其他的状况也是同样的处理方式,一味的谩骂只会让孩子厌恶,而利用经验作为机会教育,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