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重视国际排名的国家。但是,最近《福布斯》杂志列出的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则很少受到媒体的注意。然而,这个排名对于我们这个崛起中的大国来说,却有相当的警示意义。
根据《福布斯》的介绍,盖洛普世界民调(Gallup World Poll)的研究员们在2005年至2009年之间对155个国家的数千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他们首先询问受访者对日常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据此进行“生活总体评估”,分数从1到10。然后他们再询问受访者对前一天的感受,如是否休息好了、是否被尊重、是否免于痛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等,据此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感受”进行评分。得分高的被列为“兴旺发达”(thriving),下一类则为“挣扎”,最后一类为“受苦”。国家的幸福指数排名按“兴旺发达”的人口比例而定。
结果,中国在这一155个国家的排名中,和加纳、肯尼亚并列第125位,排在印度,甚至阿富汗之后(两者都是第115位),可谓骇人听闻。这个排名,当然有诸多不科学之处。比如,幸福指数排名专盯着过得好的人来排。印度、阿富汗有10%的人口自觉得“兴旺发达”,中国只有9%。但是,那两国都有21%的人在“受苦”,中国则仅有14%。只是后一个对中国有利的数据大概可算为“不幸指数”,并不在“幸福指数”的计算之内。
不过,即使考虑到对中国有利的数据,这个排名也并未给我们带来多少乐观情绪。按“受苦”人比例自低而高排(把“受苦”比例越低当作幸福指数越高),中国也才排在百名左右的位置。“挣扎”的人口比例,在中国高达77%,在这155个国家中为三十几个最高的。当然,“挣扎”未必一定是坏事,也许反映着更多的人口在奋斗之中。“房奴”、“车奴”、“蚁族”大概都可以归结为“挣扎”之列。这比讨薪挨打的“受苦”要好得多。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人口中只有9%感到自己“兴旺发达”,77%在“挣扎”中,14%在“受苦”。这些比例靠谱不靠谱,可以对照一下中国人日常的经验。
最近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显示,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超过40%,约540万人,高于23%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近70%处于中下层,“面对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用并不高的收入水平面对高房价、汽车等大宗消费,成为‘房奴’、‘车奴’”。大概算“挣扎”之列吧。
看来,这40%人口中也只有30%过得不错,换算到总人口中,大致为12%的比例,和《福布斯》排名中9%的“兴旺发达”比例很接近。再考虑到北京中产阶级比例高出全国水平至少17个百分点,况且富人集中,《福布斯》的比例相对高了也未必。
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的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99位,按经济增长率,中国在过去30年基本是世界第一。按理说,中国人心里那种向上走的“兴旺发达”感应该很强。可是,这次民调显示,能从这种经济起飞中获得“发达”感觉的人口比例,还是太少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