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不能轻易地坚持认为罗斯柴尔德家族政治上偏爱保守政权。早在1823年,拜伦在《唐璜》第12章问道:“谁左右着世界的平衡?谁控制了所有的议会,无论是保皇派还是自由派的议会?”答案是:“犹太人罗斯柴尔德,以及他的伙伴克里斯蒂安·巴林。”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是,拜伦认为“罗斯柴尔德”对王族政权以及自由政权都拥有影响力,他的势力触角甚至伸到了拉丁美洲的共和国。即使在1830年革命之前,一些传言也已经流传开,即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仅资助王族政权,而且还有意无意地寻求属于自己的权力,这些权力能够与统治阶层和国王的权力相抗衡,甚至可以取而代之。1830年,查理十世从法国王位上被赶下台时,詹姆斯·德·罗斯柴尔德却毫发无伤,这似乎证明了新金融王朝的说法。“如果所有国王都被推翻,罗斯柴尔德家族取而代之戴上王冠,”博恩在1832年嘲讽地问道,“对全世界来说,它会不会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呢?”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戏谑地说:“内森·迈耶·罗斯柴尔德先生对待新国王,就如富家小姐对待自己的玩具娃娃一样。”海因里希·海涅形容内森坐下来就如坐在王位上一样,说话“像个国王,身边围满了官宦朝臣”。同样的观点也能在海涅的文章里看到,他当时描述了萨洛蒙举办的一个儿童化装舞会:
孩子们的着装非常可爱,他们表演的是如何贷款。他们穿得像国王,头上戴着王冠;其中一个大孩子的穿着几乎与内森·罗斯柴尔德一模一样。他表演得非常投入,双手插在裤兜里,拨弄着自己的钱,当一个小“国王”试图向他借钱时,他恶狠狠地摇头拒绝……
在另一些文章中,海涅更具体地分析了罗斯柴尔德权势自相矛盾的本质。他认为,从短期来看,这个家族充当了反动政权的“庇护人”角色,因为“革命通常是由于金钱匮乏而产生的”,而“罗斯柴尔德系统……弥补了金钱方面的不足”。但是,他也坚持认为罗斯柴尔德“系统”自身也蕴涵着可能进行的变革:
在推动革命进程方面,没有人比罗斯柴尔德家族做得更多……尽管这听起来比较奇怪。这个家族的成员都是国王的银行家,掌管国王财政的“要人”,如果欧洲帝制分崩离析,他们自身就可能被卷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但是尽管如此,他们的思想中,对自己革命任务仍保持着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