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在19世纪90年代使用这样的语言,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活跃在战败的中欧诸国的排犹分子使用同样的言辞也就不奇怪了,尽管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实际上,早期国家“社会党”人或“人民”党人针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宣传,最为有趣的一点就是非常缺乏创意。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迪特里希·埃卡特在1919年对“所有劳动阶层”发表的演讲:
罗斯柴尔德银行拥有400亿美元的资产……他们只需要管理自己的财富,只需要看着它得到妥善的处置,他们无须工作,至少不用从事我们所理解的工作。但是谁给他们以及与他们类似的人如此巨额的金钱呢……是谁?是你,不是别人就是你!这是确切无误的,那是你的钱,是你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但却鬼使神差地跑到了这些贪得无厌的人的保险箱里。
这与19世纪40年代后法国、德国的激进分子一直鼓吹的言论没有什么不同。另外一个早期国家社会党人将罗斯柴尔德家族描述成是“犹太人问题”的典型,他呼吁解决这些问题,这个人便是阿道夫·希特勒。1921年5月,在纳粹报纸《民族观察员》(Volkische Beobachter)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希特勒将罗斯柴尔德家族视为犹太资本家团体中的一员,这些资本家控制了社会主义派别的媒体。1922年,他至少在两次演讲中提到了同一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两种人之间的)重要区别,即伟人的业绩和罗斯柴尔德成员的贪婪。诸如阿尔弗雷德·克虏伯这样的人,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倡导者的角色,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额的国家财富;而罗斯柴尔德家族资助了战争、革命,并通过贷款把人们变成了利息的奴仆。”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在他的《20世纪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希特勒在演讲中用了过去时态并非偶然,因为到20世纪20年代时,在法兰克福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已不复存在,而且剩余的三家分行,即伦敦、巴黎和维也纳罗斯柴尔德银行也不再扮演德国经济的重要角色。不过这并没有阻止纳粹党人上台之后,一再利用罗斯柴尔德家族作为排犹宣传的一个主题:古老的传说再次传开,并且添油加醋地刻画了希特勒极为憎恶的各种族人物。例如,埃伯哈德·穆勒的话剧《罗斯柴尔德赢得滑铁卢战役》(Rothschild Wins at Waterloo,1936年)描绘了内森站在战场上,高声吟唱:“我的金钱无所不在,我的钱是友好的。它是世界上最友好的一支力量,它肥硕,圆得像颗子弹,还带着笑容。”“我的祖国是伦敦证券交易所。”“英国的财富都掌握在我的手里。”1938年5月,尤利乌斯·施特赖歇尔“反犹展览”赴维也纳展出时,与穆勒类似的论调再次出现,因为施特赖歇尔为罗斯柴尔德银行的展品专门开辟了一个房间。后来在法兰克福展出时,还展出了一份伪造的“信笺复印件”,信笺是迈耶·阿姆谢尔寄给“一位英格兰银行家的”,内容似乎解释了老迈耶“如何计划将5个儿子派到欧洲各地,以控制所有异教徒的商业和金融”。